1978年5月下旬,西北交大的校園裡多了份熱鬨——全校數學競賽的通知貼滿了各教學樓,一等獎除了榮譽證書,還附帶20塊錢獎金,這對學生們來說,無疑是不小的誘惑。消息傳到宿舍時,阿布頭搖得像撥浪鼓:“那題聽說難上天,我可不敢湊這個熱鬨,20塊錢還是讓有本事的人拿吧!”王建軍卻拍著秦宇軒的肩膀:“宇軒,你數學課次次滿分,這獎肯定得是你的!”
秦宇軒看著通知,心裡動了念。他自小對數字敏感,課堂上的數學題總難不倒他,隻是這段時間忙著麵館的事,沒太多精力琢磨難題。可一想到20塊錢能頂一個月生活費,還能借競賽檢驗學業底子,他當即報了名。
報名後,秦宇軒重新規劃了時間:清晨提前一小時到教室刷競賽真題,晚自習結束後再留半小時整理錯題,麵館那邊則和徐叔約好,每周隻去兩三次幫忙核對賬目,其餘瑣事交給老張和小楊打理。徐建國得知他要參加競賽,特意叮囑:“你安心備考,店裡有我呢,不用分心!等你拿了獎,叔給你加菜!”
競賽前一周,數學係的李教授組織了賽前輔導。課上,一道複雜的線性規劃題難住了眾人,黑板前站著的幾個同學都沒能給出完整思路。秦宇軒盯著題目,腦海裡突然閃過麵館的成本核算表——之前幫徐叔算食材采購量時,他曾用類似的邏輯平衡成本與銷量,這不正是線性規劃裡“最優解”的實際應用?
他站起身,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解題步驟,從建立數學模型到代入實際變量,一步步推導,最後精準算出最優答案。李教授看著黑板,讚許地點頭:“秦宇軒同學把理論和實際結合得很好,這正是數學的價值所在。”台下的同學紛紛投來佩服的目光,王建軍更是悄悄比了個“厲害”的手勢。
競賽當天,考場裡鴉雀無聲。秦宇軒拿到試卷,先快速瀏覽一遍,發現最後一道附加題格外棘手——涉及動態規劃,需要結合多變量分析。他深吸一口氣,想起翠華山之行時拆分任務的思路,試著把題目拆解成多個小問題,逐一突破。筆尖在紙上快速遊走,時而停頓思考,時而流暢書寫,竟漸漸理清了脈絡。
交卷時,李教授正好在考場門口,見他走出,笑著問:“最後一道題有把握嗎?”
“試著解了,用了分步驟的思路。”秦宇軒如實回答。
“好,有思路就好。”李教授拍了拍他的肩膀,眼裡滿是期許。
一周後,競賽結果公布。秦宇軒不僅斬獲一等獎,最後一道附加題還得了滿分,成為全校唯一解出那道題的學生。頒獎典禮上,他接過燙金證書和嶄新的20塊錢,台下的阿布、王建軍等人使勁鼓掌。下台後,王建軍湊過來:“你小子太神了!20塊錢,得請哥們吃紅燒肉啊!”
“等馬誌強傷好了,咱們一起去。”秦宇軒笑著把錢揣進兜裡。
當天傍晚,秦宇軒帶著證書和獎金去了麵館。徐建國捧著紅本本,又摸了摸那疊錢,激動得給每個客人都多夾了勺麵:“我這小老弟,不僅會幫我管店,還能拿全校第一、贏獎金!”收攤後,兩人坐在灶台邊,秦宇軒翻著證書,突然說道:“徐叔,這20塊錢我想先存著,等咱們下次算食材采購量時,我用競賽學的方法做個精準方案,既不浪費,又能滿足客人需求。”
徐建國聽得連連點頭:“你說咋算就咋算,我信你!”
夜裡回宿舍的路上,秦宇軒捏著兜裡的獎金,心裡格外明朗。數學競賽的勝利,不僅是學業上的認可、物質上的收獲,更讓他明白:無論是解數學題、管麵館,還是應對生活裡的意外,底層邏輯都是相通的——沉下心、找方法、敢突破。1978年的夏夜,書香氣裡多了份思維的力量,讓他前行的腳步愈發堅定。
喜歡寒門的仕途傳奇請大家收藏:()寒門的仕途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