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28日除夕,秦宇軒家的年夜飯吃得熱鬨又溫馨。四姐捧著紅包,數著裡麵的角票,笑得眼睛彎成了月牙,連做夢都在念叨著初二去外婆家的事——她最惦記的,是要親手把母親蒸的花饃送給外婆。
大年初一,按照陝西的習俗,家裡隻留著人接待上門拜年的鄰裡。秦宇軒陪著父親在院子裡招呼街坊,四姐則拉著三個姐姐,把炸好的肉丸子、炒好的瓜子分裝成小份,分給來拜年的小朋友。巷子裡滿是“過年好”的問候聲,紅色的鞭炮碎屑鋪在青石板上,透著濃濃的年味兒。
初二一早,天剛蒙蒙亮,四姐就催著母親收拾回娘家的禮物。按照老規矩,回娘家的禮單裡,花饃是必不可少的重頭戲。母親從陶缸裡取出12個精心蒸製的花饃,個個雪白暄軟,上麵用紅曲米點了吉祥的紅點,有的捏成元寶形,有的做成壽桃樣,擺在竹籃裡格外好看。除了花饃,竹籃裡還放著兩盒槽子糕、一包外婆愛吃的紅糖,還有母親親手做的皮凍,件件都透著心意。
四姐穿著新做的花棉襖,搶著拎起裝花饃的竹籃,蹦蹦跳跳地走在最前麵,嘴裡還哼著學校教的兒歌:“新年到,新年到,蒸花饃,送姥姥……”一家人沿著青石板路往鄰村的外婆家趕,半個多小時的路程,竟被四姐的歡聲笑語縮成了片刻。
剛進外婆家的院子,就聽見屋裡傳來熟悉的笑聲。舅舅、舅媽帶著表兄表姐早已在門口等候,外婆拄著拐杖迎出來,目光一眼就落在四姐手裡的竹籃上,笑著說:“喲,我的乖孫女兒,還親自給外婆拎花饃來啦!”四姐踮著腳,把竹籃舉到外婆麵前:“外婆,這是媽蒸的花饃,您看好看不?有元寶還有壽桃呢!”外婆接過竹籃,摸著花饃的暄軟勁兒,連連誇母親的手藝越來越巧。
午飯時,八仙桌上擺滿了菜肴:舅舅做的紅燒魚寓意“年年有餘”,舅媽炸的酥肉金黃酥脆,秦宇軒家帶來的皮凍晶瑩透亮,澆上醋和香油,一上桌就被搶著夾光。四姐邊吃邊跟表兄妹們炫耀:“這花饃是我幫媽燒火蒸的,等會兒咱們分著吃,可甜了!”
飯後,秦宇軒陪著外婆和舅舅聊天,提起三個姐姐做針線活,想年後在縣城開鋪子的想法。舅舅眼睛一亮:“我認識縣城供銷社的人,東頭剛空出一間小鋪子,離集市近,人流量大,我明天就幫你們打聽租金。”外婆也拿起一個元寶花饃,掰了一小塊放進嘴裡,笑著說:“現在政策好,就得主動闖闖,外婆支持你們!等鋪子開了,我把這些花饃的花樣教給你姐們,說不定還能做成小擺件賣呢。”秦宇軒心裡一暖,連忙起身道謝。
初三,一家人又提著年貨去了姨家。竹籃裡依舊裝著6個花饃——雖不如回娘家那般講究數量,卻也是心意的象征,再配上槽子糕和炒瓜子,滿滿當當的都是年味。姨父是縣城木器廠的木匠,家裡的新碗櫃就是請他打的,見他們來,當即拉著秦宇軒聊起鋪子裝修的事:“門框、櫃台我來幫你們打,保證結實又好看,花饃的擺放架也能給你們設計一個!”
走在回村的路上,夕陽把一家人的影子拉得很長。母親拎著空了大半的竹籃,笑著說:“花饃送出去,情誼傳進來,有你舅舅和姨父幫忙,開鋪子的事穩多了。”秦宇軒點點頭,看著四姐蹦蹦跳跳的背影,心裡滿是憧憬——家裡的針線活有了新方向,飯館的擴店計劃也在推進,這個沾著花饃香氣的新年,處處都透著向上的勁兒。
喜歡寒門的仕途傳奇請大家收藏:()寒門的仕途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