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行:轉場的囑托與新程
2月28日清晨,紅星鄉的薄霧淡了幾分。秦宇軒三人收拾好行李,宿舍桌椅擦得鋥亮,桌上碼著整齊的調研資料。
樓下傳來喇叭聲,李建國帶著鄉企辦、財政所的人趕來送行。“秦主任,辛苦你們了!”他遞過一份文件,“監督方案按建議改好了,昨天黨委會已通過,後續嚴格執行。”
秦宇軒翻看文件,見“宣傳記錄存檔”“審批全程公示”等條款清晰明確,點頭道:“製度關鍵在落實,有問題我們會跟進。”
“放心!”李建國拍胸脯,“宿舍用地指標批了,張茂林在找施工隊;鄉中學支教老師下周到,黑板玻璃也修好了。”
話音剛落,張茂林、王大海等廠長拎著布料趕來。“秦主任,這是新織的布,是份心意。”張茂林把布料塞過來,“沒有你們,宿舍蓋不起來,銷路也沒著落。”
王大海也笑:“小額扶持資金批了,新機器後天到!有了監督,我們小廠也有盼頭了。”
秦宇軒推辭不過隻好收下:“希望你們能抱團發展,成立行業協會,大廠帶小廠,把產業鏈做起來。”
李建國連忙應承:“下周就組織開會,籌備協會!”
上午九點,三人坐上公務車。車窗邊,李建國和廠長們揮手送彆,直到身影模糊不見。
“剛來時光是問題,現在政策通了,企業勁頭也足了。”孫工望著窗外。
“基層不缺好政策,缺的是落地的決心。”秦宇軒翻著調研總結,“把這裡的經驗整理好,到嵐水縣能少走彎路。”
趙科拿出嵐水縣資料:“這裡以農產品加工為主,有十幾家糧油、果脯廠。去年省裡給了深加工補貼,不少企業說沒拿到。”
“又是政策落實的事?”秦宇軒皺眉,“到了先摸底,看是宣傳不到位,還是審批有貓膩。”
車子行駛在鄉間公路上,路兩旁麥田翠綠,村民趕著牛車慢悠悠經過。中午在小鎮飯館吃飯時,鄰桌村民的話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嵐水縣的補貼都被關係戶拿了,小廠連湯都喝不上。”
“我表哥開小油坊,申請被拒,比他小的廠反而拿到了,老板跟領導是親戚。”
趙科悄悄記下這些話。秦宇軒沉聲說:“情況可能和紅星鄉類似,但得具體查。”
下午三點,車子抵達嵐水縣政府。縣辦公室主任周明迎上來:“秦主任,林書記打過招呼,住宿和調研都安排好了。”
“不用搞接待,住宿舍、吃食堂就行。”秦宇軒擺手。
周明愣了下,隨即笑道:“秦主任務實!宿舍在後院,三人一間,有熱水暖氣。”
放好行李,秦宇軒提議:“現在去小糧油廠看看,了解補貼情況。”
周明有些為難:“太晚了,明天我派人陪你們?”
“不用,我們自己去。”秦宇軒起身,“早摸清情況,早解決問題。”
三人走出縣政府,沿著熱鬨的街道打聽。縣城周邊有三家小型糧油加工廠,離得不遠。
第一站是利民油坊。院子裡堆著油菜籽,老板趙老根正蹲在門口修榨油機。見他們進來,警惕地問:“你們乾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