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的陝西,晨霧還沒散,政策與信息化研究室的窗玻璃上已凝了層薄霜。
秦宇軒剛把《政策執行細則修訂稿)》攤在桌上,辦公桌上的紅色電話就響了。是臨溪縣企辦老何,聲音裡裹著焦急:“秦處長,霜降一到蘋果就該摘了,可新定的‘冷鏈補貼’,縣裡兩戶果農卡殼了!”
“這兩家是老果農,種了一輩子蘋果,沒上過學,補貼申請表都填不明白。”老何的聲音透過聽筒發顫,“村文書幫著填了,又卡在‘種植麵積核驗’——果園在山坳裡,早年分地的賬本丟了,測繪隊的無人機飛進去信號還弱。補貼要是趕不上,今年的蘋果運不出去就得爛!”
秦宇軒捏著鋼筆的手頓了頓,指尖在“補貼申請需提供書麵材料”那行字上劃了道印。他剛想開口,隔壁趙科的辦公室傳來爭執聲。
起身過去時,正撞見南和縣工信局的李科長攥著係統打印單,臉漲得通紅:“趙處長,不是我們不配合,是這係統太‘死板’!”
李科長把單子拍在桌上,指著“企業資質審核”欄:“縣裡有家罐頭廠,去年洪水淹了廠房,營業執照補辦時換了法人名字。係統裡舊信息沒更新,現在傳新執照,總提示‘信息不符’。眼看要收蘋果做罐頭,沒信息化係統對接冷鏈車調度,冷庫都要空了,這損失誰擔?”
趙科正對著電腦調試係統後台,額角滲著汗:“係統參數是按省裡的企業登記標準設的。變更法人得走‘資質複核流程’,縣局提交材料到市局,市局審核後同步到省係統,這是規矩,我沒法直接改後台數據!”
“規矩是死的,蘋果熟了不能等啊!”李科長聲音拔高,“搞信息化不就是為了方便基層嗎?現在倒好,係統成了絆腳石!”
兩人的爭執引來了孫工。他剛從北川縣趕回來,帆布包裡還裝著測設備用的萬用表。聽明白緣由,他皺著眉補充:“北川也有新問題——推廣的‘行業專屬采集器’,在食品廠用得好好的,到了養牛場就水土不服。”
“牛場裡氨氣重,采集器的傳感器三天就失靈一次。維修師傅跑一趟山路要四個小時,養殖戶怨聲載道,說還不如用老賬本記數據。”孫工把萬用表放在桌上,語氣沉了些。
蘇曉抱著一摞基層反饋表走進來,臉色也不好看:“剛統計完10月的《需求清單》,12個縣提到‘政策解讀跟不上季節’。”
“比如關中的麥田和陝北的牧場,農時時間差一個月,可省裡的補貼申報截止日期統一設為11月5號,陝北的牧民根本趕不上。”蘇曉翻著表格,“還有3個縣反映,部分老村乾部不會用智能手機,沒法在線看政策更新,靠送信傳達,經常滯後。”
幾人圍著會議桌坐下,桌上的文件攤得滿滿當當,每一份都標著“緊急”。
秦宇軒拿起臨溪縣的果農資料,指尖在“文盲”“山區”“無賬本”幾個關鍵詞上反複摩挲:“咱們的政策細則,隻寫了‘需提供書麵材料’,沒考慮基層有特殊情況的群體,這是疏漏。”
“係統也是同理。”趙科歎了口氣,關掉調試界麵,“當初做係統模板時,隻考慮了常規的企業變更流程,沒預判到自然災害導致的證件補辦問題。現在流程走下來至少要一周,趕不上企業生產周期。”
孫工接話:“采集器的問題更明顯,實驗室測試時,沒模擬過牧場的高氨氣環境,設備適配性不足,是技術調研不到位。”
正說著,陸振邦推門進來。看到屋裡的氣氛,他拿起桌上的《需求清單》翻了兩頁,抬頭看向眾人:“霜降前的這些問題,不是偶然。是咱們‘政策+信息化’落地時,沒踩準基層的‘季節節奏’和‘實際場景’。”
“現在不討論誰的問題,要拿解決方案。”陸振邦語氣乾脆,“秦宇軒,你牽頭改政策細則,針對特殊群體設‘綠色通道’;趙科,協調省市場監管局,開通‘緊急資質複核通道’,壓縮審核時間;孫工,帶技術團隊去北川牧場,現場改裝采集器傳感器;蘇曉,聯係省廣電局,在地方台加開‘政策解讀方言欄目’,再給老村乾部配紙質版《政策日曆》,標注不同地區的申報時間。”
他頓了頓,把《需求清單》拍在桌上:“明天一早,咱們兵分四路。秦宇軒去臨溪,趙科留省對接部門,孫工去北川,我帶蘇曉去陝北牧場。霜降前必須解決這些‘卡殼’問題,不能讓政策和係統‘凍’在半路上。”
夜色再次籠罩省委辦公樓時,研究室的燈光比往常更亮。
秦宇軒在細則上添了新條款:“特殊群體可由村文書代為申請,種植麵積可通過鄰裡見證+衛星遙感核驗”。
趙科在係統後台加了“緊急複核”入口,還聯係了市局審核人員,約定次日一早加班處理。
孫工在圖紙上畫采集器傳感器的改裝方案,準備用防腐蝕材料做保護殼。
蘇曉在《政策日曆》上,用不同顏色標注了關中、陝北、陝南的申報截止日期,還附上了方言欄目的播出時間。
窗外的霜更厚了。秦宇軒看著修改後的細則,忽然明白:好的政策和係統,從來不是“一刀切”的標準件,而是能跟著基層的季節、場景靈活調整的“定製款”。
就像這霜降前的準備,要提前想到果農的急、企業的難、牧民的盼,才能讓“政策+信息化”真正暖到基層。
喜歡寒門的仕途傳奇請大家收藏:()寒門的仕途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