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的早飯桌上,秦宇軒剛咬開一個糖包,村支書就來家裡說有電話,電話是紅星鄉楊大爺打進來的,聽筒裡的聲音帶著猶豫,不像之前報災情時那樣急促:“秦縣長,實在不好意思大過年打擾您……咱村李守業大爺早上清理核桃棚架時崴了腳,村醫看了說可能是骨裂,想轉去縣醫院,可村裡的救護車得等倆個小時才能到……我不是催您,就是想說說這事兒——冬天村裡老人多,真要是有急病,等救護車太耽誤了。”
秦宇軒沒有立刻說“我來安排”,而是先問關鍵:“老楊,除了李大爺,最近村裡還有沒有老人因為就醫不方便犯難的?縣醫院去年給各村配的‘移動診療包’,村醫常用嗎?”
老楊愣了一下,隨即答道:“有!上周王大娘高血壓犯了,也是等了一個多小時的車。那診療包村醫會用,但隻能測個血壓、處理小傷口,真遇到骨折、心梗這些,還是得往縣城送。咱村離縣城四十多裡地,冬天路滑,車還難叫。”
這話才是秦宇軒最在意的——李大爺的腳傷是“個案”,但“偏遠村急救難”是“共性問題”。他立刻撥通縣衛健委主任的電話,語氣明確:“張主任,你統計下全縣偏遠村的急救響應時間,尤其是冬季雨雪天的數據。另外,把去年配的‘移動診療包’升級方案提上日程,至少得讓村醫能處理常見急症,再跟鄉鎮衛生院協調,增加冬季急救車巡邏頻次,下周上班我要看到具體方案。”
秦宇軒又打了幾個電話,又給老楊回撥過去:“老楊,救護車我讓縣醫院優先調度,半小時內準到。另外,你幫我統計下村裡老人的常見病症和就醫難點,下周我讓衛健委的人去村裡調研,咱們得把‘急救難’的問題從根上解決。”
老楊在電話那頭連聲道謝:“哎!謝謝秦縣長!我這就去統計,保證把大夥兒的難處都記清楚!”
張卉玲在一旁說:“你要趕過去看嗎?”
“媽,縣醫院的骨科醫生比我懂治傷,衛健委的人比我懂怎麼優化醫療資源。”秦宇軒夾了個餃子放進母親碗裡,“我要管的不是‘李大爺今天怎麼去醫院’,是‘以後所有村裡的老人,急病時都能快點看上醫生’。這才是縣長該管的‘病根’。”
上午十點,縣衛健委發來消息:李大爺已順利入院,同時附上了初步統計的“偏遠村急救數據”——全縣有12個村冬季急救響應時間超1小時,3個村沒有固定急救聯絡點。秦宇軒把數據轉發給蘇曉棠,附帶一句:“想請你幫忙看看,從醫療專業角度,‘移動診療包’該優先升級哪些設備?”
蘇曉棠很快回複,還加了個認真的表情:“可以!我下午整理份清單給你,重點加心電監護和應急止血設備,再給村醫做個短期培訓,基本能應對大部分急症。”
看著消息,秦宇軒心裡有了底。他知道,李大爺的一次崴腳,像一個“信號”,提醒他基層醫療還有待完善。而他要做的,就是接住這個“信號”,把個案裡的問題,變成推動政策優化的動力——這比親自跑一趟醫院,更能解決老百姓的長遠難題。
喜歡寒門的仕途傳奇請大家收藏:()寒門的仕途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