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的康南縣政府會議室裡,暖氣開得很足,卻掩不住窗外殘留的寒氣。秦宇軒坐在主位上,麵前攤著兩份文件:一份是衛健委提交的《偏遠村醫療資源優化方案》,另一份是老楊發來的青山村老人就醫需求統計——上麵密密麻麻記著“王大娘希望村裡能測血糖”“張大爺怕冬天心梗等不及車”這類細碎訴求。
“先說說急救車巡邏的事。”秦宇軒手指敲了敲文件,目光落在鄉鎮衛生院院長們身上,“方案裡說要在12個偏遠村設‘急救聯絡點’,每個點配一名聯絡員,這事落實得怎麼樣?聯絡員是選村乾部還是村醫?”
來自青山村所屬鄉鎮的衛生院院長周明立刻起身:“我們已經跟各村對接了,聯絡員選的是村醫——他們每天在村裡出診,熟悉每戶情況,遇到急症能第一時間判斷要不要叫急救車,還能提前幫患者準備病曆,省得去了醫院耽誤時間。”
“好。”秦宇軒點頭,又翻到方案裡“移動診療包升級”那頁,“蘇醫生從省醫院給的建議,重點加心電監護儀和應急止血設備,這批設備什麼時候能到位?村醫的培訓怎麼安排?”
衛健委主任張濤推了推眼鏡:“設備已經聯係好了廠家,下周三就能送到縣裡,周四開始分批次給村醫培訓,每次培訓半天,理論加實操,保證他們能熟練用起來。另外,我們還跟縣醫院協調了‘遠程會診通道’,村醫遇到搞不定的情況,能直接連縣醫院專家,不用讓患者白跑一趟。”
秦宇軒沒立刻表態,而是把老楊的統計單推到桌子中間:“大家看看這個——青山村65歲以上老人有28位,19位需要定期測血壓血糖,8位有心臟病、關節炎這類慢性病。我們的方案裡,隻提了‘急救’,沒提‘日常健康管理’,這還不夠。”
會議室裡靜了幾秒,周明率先開口:“秦縣長,您的意思是……讓村醫定期上門給老人做檢查?”
“是這個方向。”秦宇軒身體微微前傾,“急救是‘救急’,日常管理是‘防病’。咱們可以把‘移動診療包’和‘家庭醫生簽約’結合起來,讓村醫每月上門一次,給老人測基礎指標,把數據錄入健康檔案。這樣一來,老人有啥健康隱患,咱們能提前發現,也能避免小毛病拖成要急救的大病。”
張濤立刻拿出筆記錄:“這個思路好!我們可以在方案裡加一條‘慢性病管理台賬’,讓每個村醫負責自己村的老人,數據每月彙總到縣醫院,有異常直接對接專科醫生。”
散會後,秦宇軒剛回到辦公室,就接到了蘇曉棠的電話。她的聲音裡帶著幾分雀躍:“宇軒,我跟醫院申請了,下周帶兩名骨科和心內科專家去康南,正好趕上村醫培訓,能幫著做實操指導,還能去青山村給老人們做次免費義診——你之前說的‘日常健康管理’,咱們先從義診摸清情況,後續推進更有底。”
秦宇軒心裡一暖,笑著應道:“太好了!我讓衛健委把義診地點定在青山村的文化廣場,再通知周邊幾個村的老人都來,咱們一次把‘底數’摸清。”
掛了電話,他翻開工作備忘錄,在“2月重點工作”下麵添了一行:“跟進青山村急救聯絡點掛牌,確認村醫培訓設備到位情況”。正寫著,辦公室門被敲響,進來的是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偉:“秦縣長,青山村受損的核桃棚架已經修好了,村民說想給您送袋新炒的核桃,被我攔下了——不過他們托我帶個話,說等今年核桃豐收,想請您去村裡吃核桃宴。”
“核桃宴我肯定去。”秦宇軒放下筆,眼裡帶著笑意,“不過你跟村民說,不用特意送核桃,把核桃種好、賣個好價錢,比啥都強。對了,農產品集散中心的分揀車間,年後開工沒問題吧?”
“沒問題!工人已經陸續返崗,下周一就能正式動工。”李偉遞過來一張進度表,“我們跟西安的幾家采購商也對接好了,等今年核桃、花椒下來,直接拉去集散中心分揀包裝,不用村民再自己跑運輸。”
秦宇軒接過進度表,指尖劃過“3月完成冷庫建設”“4月對接合作社簽約”這些條目,心裡很是踏實。他知道,不管是醫療政策還是農業項目,製定方案隻是第一步,盯著落地、解決執行裡的“小問題”——比如村醫培訓的設備夠不夠用、村民賣貨的運輸方找沒找好——才是打通“最後一公裡”的關鍵。
傍晚下班時,秦宇軒特意繞路去了縣醫院。骨科病房裡,李大爺正坐在床上看電視,看到他進來,連忙要下床:“秦縣長,您怎麼來了?我這腳好多了,再過幾天就能出院了。”
“您坐著彆動。”秦宇軒按住他,“來看看您恢複得怎麼樣,順便跟您說個事——村裡以後會有村醫定期上門給您測血壓,要是有不舒服,打個電話,急救車也能比以前快不少。”
李大爺愣了愣,隨即笑出了滿臉皺紋:“真的?那可太好了!以後再也不用怕犯病等不及車了。秦縣長,您這是真把我們老百姓的難處放在心上了!”
秦宇軒看著老人的笑容,心裡忽然很清楚:所謂“縣長的事”,從來不是寫在文件上的宏大政策,而是把這些政策落到每一個像李大爺這樣的村民身上,讓他們實實在在感受到“方便”和“安心”。而他要做的,就是繼續盯著這些“落地的細節”,直到康南的每一個角落,都能享受到政策帶來的暖意。
喜歡寒門的仕途傳奇請大家收藏:()寒門的仕途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