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您的福,身體還不錯。”王大山笑嗬嗬地說,“聽說您要調到省裡當副省長了?這可是大喜事啊!”
秦宇軒謙虛地擺擺手:“哪裡哪裡,就是換個崗位繼續為人民服務。老王,這些年康安的變化,您都看在眼裡吧?”
“變化太大了!”王大山掰著手指頭數,“當年您帶著我們修的那條防洪堤,到現在都沒出過問題;您力主建的縣醫院門診1,現在還是咱們縣最好的醫療設施;特彆是地質災害預警係統,救了多少人的命啊!”
離開縣政府,秦宇軒又驅車前往青河鄉。山路比記憶中好走了許多,但依然崎嶇。青河鄉政府門口,現任鄉長李誌強正在等著他。
“秦市長!”李誌強快步迎上來,“鄉裡人都知道您要調走了,大家都舍不得您呢!”
秦宇軒握住李誌強的手:“李鄉長,我今天來,一是看看大家,二是跟青河鄉告彆。青河鄉是我的老聯係點,這些年變化很大啊!”
“都是按照您當年規劃的思路發展的。”李誌強介紹道,“地質災害預警係統升級了,全鄉安裝了23個監測點;中藥材種植基地擴大到5000畝,村民收入翻了兩番;去年還建了新學校,孩子們再也不用跑到縣城上學了。”
隨後,秦宇軒又步行來到當年最讓他揪心的碾子溝村。村口的小學已經翻新成了兩層小樓,教室裡傳來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
“秦市長!”白發蒼蒼的老支書周大山柱著拐杖站在村口,“您還記得我嗎?”
“周大叔!”秦宇軒快步上前,扶住老人,“您老身體還好吧?”
“好著呢!”周大山激動地說,“多虧了您當年幫我們建的防災房,去年暴雨那麼大,我們全村人都平平安安的!”
秦宇軒跟著周大山走進村子,每走幾步就有村民圍上來打招呼。在村頭的老槐樹下,秦宇軒想起了1989年剛到這裡時的情景——暴雨後的泥濘山路,倒塌的土坯房,村民們無助的眼神。那時的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這裡的麵貌。
“秦市長,您看這是什麼?”周大山神秘地從懷裡掏出一個布包,小心翼翼地打開,裡麵是一本已經泛黃的冊子,“這是我們村的老藥典,我爺爺傳下來的。去年我孫子大學畢業,說要給它重新編訂,我讓他把您的名字寫在前麵,您可是我們青河鄉的大恩人啊!”
秦宇軒接過冊子,看到扉頁上工工整整地寫著:“此卷傳世,1996秦宇軒市長與康安乾部群眾同心協力,共克時艱。”他的眼眶濕潤了。
回到康安市區,秦宇軒的行李已經打包完畢。客廳裡,妻子蘇曉棠正在和兒子秦子健一起整理書籍。
“爸爸,這是我小學的獎狀,我要帶到省城去!”秦子健興奮地舉著一張泛黃的獎狀。
“還有這個!”蘇曉棠拿出一本相冊,“這是你小時候在康安拍的照片,都帶著吧,算是紀念。”
秦宇軒翻看著相冊,裡麵是兒子成長的點點滴滴——第一次上幼兒園,小學運動會奪冠,全家在江邊野餐……每一張照片都承載著美好的回憶。
“爸,我舍不得康安。”秦子健突然抱住他的腿,“我的小夥伴們,我的老師,還有我們班的同學……”
“傻孩子,”秦宇軒蹲下身,輕輕撫摸著兒子的頭,“省城也有好朋友,也會有新的老師,新的同學。而且,爸爸答應你,每個假期都帶你回康安,好不好?”
“那好吧。”秦子健似懂非懂地點頭,卻又突然想起什麼,“爸,你到了省裡,是不是就能經常看到爺爺奶奶了?”
秦宇軒心頭一暖——父母一直住在興縣,他工作忙,但總會抽時間回去看望。現在調到省裡,確實離父母更近了。
“是啊,”他笑著回答,“爸爸以後可以經常回來。”
出發前的那個晚上,秦宇軒獨自站在陽台上,望著遠處燈火通明的江北新區。十六年的光陰,從縣長、書記、常務副市長到市長,他見證了這座城市從破敗到繁榮的蛻變;從青澀的縣長到成熟的乾部,他也在康安這片土地上成長為一名真正的人民公仆。
手機鈴聲響起,是陳景明的號碼。
“老秦,”電話那頭傳來陳景明沉穩的聲音,“我剛才跟省委組織部溝通了,他們同意你推遲一周到任,讓你有更充裕的時間交接。另外,小健的轉學手續我讓教育局的同誌抓緊辦,省實驗中學那邊我已經打過招呼了。”
秦宇軒感動地點頭:“景明,謝謝你。不過不用麻煩,按正常程序來就好。”
“這有什麼麻煩的,”陳景明笑道,“你為康安付出了這麼多,這些都是應該的。對了,蘇醫生的工作,省衛健委那邊我也會幫忙跟進。”
掛斷電話,秦宇軒深吸一口氣,轉身走進臥室。行李箱已經收拾妥當,明天一早,他將踏上新的征程。
而在康安,這座他傾注了半生心血的城市,將繼續在新一代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邁進。
喜歡寒門的仕途傳奇請大家收藏:()寒門的仕途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