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份關於未來產業基金的匿名材料,如同投入靜湖的石子,在特定的圈層裡漾開了圈圈漣漪。雖然大眾輿論已被引導向理性討論,但在省級機關內部、在一些關鍵部門負責人的案頭,這份材料卻被悄然傳閱。
材料內容看似客觀,羅列了國內外政府主導型風險投資失敗的數個案例,重點強調了國有資產流失的風險、決策鏈條過長可能導致的效率低下,以及“外行領導內行”的專業壁壘。其核心論調,直指秦宇軒構想中最為外界所疑慮的幾點,並且引用了不少“內部人士”的擔憂,字裡行間暗示秦省長此舉或有“追求政策轟動效應”、“脫離省情”之嫌。
這股暗流,並未直接衝擊到秦宇軒的日常辦公,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政策推進的微觀環境。方文謙敏銳地察覺到,一些廳局在對接省政府關於基金籌建的調研需求時,態度變得更為“嚴謹”和“審慎”,提交報告的速度明顯放緩,字斟句酌,生怕擔責。甚至在一次部門協調會上,一位素來以敢言著稱的發改委副主任,在發言時也繞開了基金的具體模式,大談特談夯實本土企業創新基礎的重要性。
這是一種無聲的抵抗,一種用程序和“謹慎”包裝起來的消極執行。
秦宇軒對此心知肚明。他並沒有急於召開會議統一思想,也沒有對任何部門施加壓力。他知道,在這種層麵,高壓手段往往適得其反。他選擇了更耐心、也更費力的方式——逐個溝通,深入交流。
他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時間,分彆約談了幾位關鍵部門的負責人,有的是在經濟領域深耕多年的老資格,有的是擁有博士學位的技術型官員。他沒有一上來就談基金方案,而是先從對方負責的領域切入,傾聽他們對陝東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的真實想法和遇到的瓶頸。
在與那位發改委副主任的談話中,秦宇軒坦誠道:“王主任,你在發改係統工作二十年,對全省產業情況如數家珍。你擔心的風險,我完全理解。我們設計這個基金,不是要去取代現有的科技投入,更不是撒胡椒麵,恰恰是要解決那些市場不願意投、但戰略意義重大的‘卡脖子’環節。它的運作,必須依靠你們這些專業乾部的把關。”
他展現出充分的尊重和傾聽姿態,逐漸消解著對方的抵觸情緒。談話最後,那位王主任雖然仍未明確表態支持,但態度明顯軟化,表示會組織精乾力量,認真研究基金落地的具體細則。
另一方麵,李政的“調研”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他走訪了幾所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與老專家、學科帶頭人座談,強調“立足現有產業基礎進行技術攻關”、“將有限的研發經費用在刀刃上”。他的講話被精心整理後,通過一些內部渠道散發,其“穩健務實”的形象與秦宇軒的“銳意冒險”形成了有意無意的對比。
省委大樓裡,兩種發展理念的碰撞,雖無硝煙,卻已彌漫在空氣之中。支持秦宇軒的年輕乾部,覺得李政的做法過於保守,會錯失產業變革的機遇;而傾向於李政的官員,則認為秦宇軒的方案過於理想化,脫離了陝東工業結構偏重的現實。
宋書記穩坐中樞,冷靜地觀察著這一切。他偶爾會在小範圍會議上,提醒要注意“兩種傾向”,既要防止因循守舊,也要反對盲目冒進,試圖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點。但這種平衡,本身就需要極高的政治智慧,也往往意味著進程的放緩。
家庭的溫暖,依然是秦宇軒最重要的慰藉。蘇曉棠的寫生計劃成行了,她帶回來幾張山水小品,筆觸雖還稚嫩,但畫麵裡充滿了生機。她興致勃勃地向秦宇軒講述山間的見聞,哪位老畫家如何調色,哪位同伴講了什麼趣事。秦宇軒放下手頭的文件,認真地看著畫,聽著妻子的分享,偶爾給出真誠的讚美。他發現,當蘇曉棠將注意力轉移到藝術和生活上後,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都煥然一新,連帶著家裡的氛圍也輕鬆明媚了許多。
這天夜裡,秦宇軒站在書房窗前,望著遠處零星的燈火。匿名材料的來源,他讓方文謙留意,但並未大張旗鼓追查。他明白,揪出具體的操盤手意義不大,這是理念之爭必然伴隨的副產品。關鍵在於,他必須用更完善的方案、更廣泛的共識、以及或許是不遠的將來可見的初步成效,來證明這條路的方向是正確的。
他回身,目光再次落在蘇曉棠那幅墨荷上。荷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在這片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洶湧的淤泥中,他更需要這份定力與堅持。
第二天,他給方文謙下達了一個新的指示:“聯係一下國內在硬科技投資領域最頂尖的三家市場化機構,以省政府的名義,發一份非正式的谘詢函,邀請他們的核心團隊,為我們未來的基金設計方案提供專業建議。記住,姿態要謙遜,我們要借他山之石。”
他決定,引入更高水平的外部智慧,既是為了完善方案,也是為了打破內部某些固有的思維壁壘,讓這場關於未來的討論,站在更開闊的視野上。這場無聲的硝煙,他必須用更宏大的格局和更紮實的工作去應對。
喜歡寒門的仕途傳奇請大家收藏:()寒門的仕途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