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業宮的偏殿內,氣氛劍拔弩張。曹魏使者王朗再次捧著盟約,站在孫權麵前,言辭懇切:“吳侯,如今龐統集中兵力攻長安,壽春雖有趙雲駐守,卻兵力空虛。若吳侯願與我軍聯手,偷襲壽春,城破之後,江淮之地儘歸東吳,曹魏絕不染指——此乃東吳壯大的最佳時機!”
孫權指尖摩挲著案幾,神色猶豫。王朗見狀,又添了一把火:“蜀軍大勝後愈發強勢,龐統若真收複長安,下一步必是吞並東吳!吳侯難道要坐視蜀漢一統天下,淪為階下囚嗎?”
這話戳中了孫權的顧慮,他剛要開口,殿外宦官突然來報:“主公,蜀漢使者鄧芝求見,說有要事與主公商議。”
孫權眉頭一挑,對王朗道:“先生先去偏室等候,孤去去就回。”
片刻後,鄧芝步入殿內,一身儒衫,神色從容。他見孫權麵色凝重,開門見山道:“吳侯,聽聞曹魏使者又來遊說?鄧芝此來,是為吳侯點破利弊,莫要因一時貪念,誤了東吳百年基業。”
“哦?”孫權冷笑一聲,“鄧先生倒說說,孤若與曹魏聯手,如何便是誤了基業?”
“吳侯且想,司馬懿為何要與東吳聯手?”鄧芝反問,“他剛敗於壽春,兵力受損,不過是想借東吳之力牽製蜀軍,待蜀軍撤軍,他轉頭便會吞並東吳——昔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今日司馬懿專權洛陽,曹魏何時真心待過盟友?”
他頓了頓,語氣加重:“反觀我大漢,與東吳結盟多年,雖有摩擦,卻始終共抗曹魏。如今壽春已穩,我軍即將攻長安,若吳侯繼續同盟,待滅曹魏後,江淮之地可平分;若吳侯與曹魏勾結,便是毀約背盟,不僅會遭天下人唾棄,還會被蜀軍與曹魏兩麵夾擊——屆時東吳危在旦夕,吳侯悔之晚矣!”
孫權沉默不語,鄧芝的話句句在理,可王朗描繪的“江淮儘歸東吳”又讓他心有不甘。
“吳侯或許覺得,蜀軍強盛後會吞並東吳。”鄧芝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繼續道,“可如今曹魏仍在,若蜀漢先滅東吳,便是自取滅亡——唇亡齒寒的道理,吳侯不會不懂。我大漢丞相與龐軍師,皆以‘興複漢室、共抗曹魏’為念,絕無吞並東吳之意。”
這時,偏室的王朗忍不住衝了出來,指著鄧芝怒斥:“一派胡言!蜀漢若滅曹魏,必滅東吳!吳侯切勿信他!”
鄧芝轉身,目光銳利地盯著王朗:“王參軍,你我皆是謀士,當知‘誠信’二字。曹魏先許東吳‘利益平分’,後又會如何?當年赤壁之戰,曹操若勝,會容東吳存在嗎?今日司馬懿的承諾,與當年曹操的謊言,有何不同?”
王朗被問得啞口無言,臉色漲紅。孫權看著眼前的局麵,心中已有了決斷。他揮手讓王朗退下,對鄧芝道:“鄧先生所言,孤已知曉。孤可以承諾,不會與曹魏聯手,但蜀漢若真收複長安,需兌現‘平分江淮’的盟約——否則,同盟之事,再另說。”
鄧芝拱手笑道:“吳侯放心,我大漢向來言出必行。待滅曹魏後,江淮之地,定與東吳平分。”
送走鄧芝,孫權望著窗外的長江,心中鬆了口氣。他知道,選擇繼續與蜀漢同盟,雖不能即刻奪取壽春,卻能保住東吳的安穩——至於日後的盟約,隻需看蜀漢如何兌現,再做打算。
而遠在長安的龐統,收到鄧芝的稟報後,對馬良笑道:“鄧芝果然不負所托,穩住了孫權。如今東線無憂,我們可以專心準備攻打長安了。”
喜歡如果是龐統指揮蜀漢北伐請大家收藏:()如果是龐統指揮蜀漢北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