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孫權的焦慮
坐立不安的孫權,此時正焦慮地在宮殿中徘徊著。他的眉頭緊皺,眼神閃爍,心中的不安愈發強烈。
蜀漢的連戰連勝,讓孫權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他深知,如果蜀漢繼續這樣勢如破竹地發展下去,東吳的地位將會受到嚴重威脅。
孫權一邊踱步,一邊思考著應對之策。他知道,自己不能坐視蜀漢的崛起,必須采取行動。然而,北上撈一把並非易事,其中的風險和挑戰讓他猶豫不決。
宮殿中的氣氛異常凝重,孫權的腳步在寂靜中顯得格外清晰。他時而停下,凝視著遠方,似乎在權衡利弊;時而又繼續踱步,仿佛在尋找那個能讓他下定決心的關鍵因素。。
無奈受阻:但情報顯示,諸葛亮已在東線嚴陣以待,無機可乘。孫權隻得氣急敗壞地罵道:“又是諸葛村夫!”
2.張昭的毒計
張昭深思熟慮後,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策略——效仿蜀漢的“三三製”。他認為,可以派遣三路水軍北上,趁著敵人防守空虛之際,一舉攻入敵方陣營。
這個“三三製”並非簡單的三路進軍,而是一種經過精心策劃的戰術。每一路水軍都有其特定的任務和目標,相互配合、協同作戰。這樣一來,不僅能夠分散敵人的注意力,還能形成多麵包抄之勢,增加進攻的成功率。
張昭詳細地解釋道:“我們可以將水軍分為左、中、右三路。左路負責佯攻,吸引敵人的主力;中路則是主攻部隊,集中力量突破敵人的防線;右路則作為預備隊,隨時支援中路或左路。”
他進一步分析說:“這樣的部署,既能讓敵人摸不清我們的真正意圖,又能充分發揮我們水軍的優勢。而且,三路水軍同時北上,也能給敵人造成巨大的壓力,讓他們首尾難顧。”
眾人聽後,紛紛點頭表示讚同。這個計策確實巧妙,既借鑒了蜀漢的成功經驗,又結合了自身的實際情況。如果能夠順利實施,說不定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
具體部署:
東路:陸遜佯攻,迷惑諸葛亮。
西路:朱然同樣示弱,牽製蜀軍。
中路:蔣欽、周泰、丁奉各率五千精兵,秘密潛往江北,伺機劫掠魏境,甚至在必要時襲擊蜀漢的補給線。
算盤落空:然而,這一計劃從一開始就漏洞百出,充滿了對“三三製”的誤解和對局勢的誤判。
3.諸葛亮的天羅地網
早有防備:諸葛亮不僅在正麵構築了堅固防線,還預判了吳軍可能的迂回路線,提前布下了天羅地網。
將計就計:他看穿了陸遜和朱然的佯攻,並利用這一機會,進一步收緊了對江麵的封鎖,甕中捉鱉。
4.吳軍的慘敗
三路皆墨:
中路:蔣欽、周泰、丁奉的偷襲部隊剛一登陸,就遭到了諸葛亮早已埋伏好的蜀軍迎頭痛擊,傷亡慘重,狼狽逃竄。
東西兩路:陸遜和朱然的牽製行動也因諸葛亮的嚴密防範而無功而返。
偷雞不成:孫權的這次投機行動,最終以損兵折將、偷雞不成蝕把米而告終。
5.深遠影響
魏蜀得利:孫權的貿然行動,不僅削弱了自己,反而讓曹魏和蜀漢都提高了對他的警惕。
戰略困局:此後,孫權在東線再難找到可乘之機,隻能眼睜睜看著蜀漢在北線不斷擴大戰果。
喜歡如果是龐統指揮蜀漢北伐請大家收藏:()如果是龐統指揮蜀漢北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