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的消息,總是比風還快。
蜀漢與東吳的軍營裡,當“司馬懿複出”的傳言被證實後,原本因江北小勝而振奮的士氣,悄然沉了幾分。
趙雲在帳中擦拭長槍,聽到這消息時隻是淡淡一笑:“他回來也好,省得我們打那些不痛不癢的仗。”
魏延卻眉頭緊鎖:“司馬懿用兵沉穩,又有賈詡在旁,這可不是好對付的。”
龐統在帳中踱步,手指輕敲案上的地圖,神色若有所思。諸葛亮坐在一旁,羽扇輕搖,緩緩道:“仲達與文和,一文一武,相互配合,怕是比單獨一人更難對付。”
與此同時,魏軍大營中,氣氛也在悄然變化。
賈詡在中軍帳內接到了曹叡的聖旨——依舊任命他為前線大都督兼參軍,而司馬懿為副都督。
帳中諸將麵麵相覷。誰都知道,這是皇帝為了顧及賈詡的顏麵而做的安排。
賈詡接過聖旨,神色平靜,心中卻很清楚——這是他的退居信號。但他沒有表現出任何不滿,隻是躬身領旨:“臣謝恩。”
不久,司馬懿抵達魏營。
他身著黑色戰甲,麵容冷峻,步伐沉穩。見到賈詡,他微微拱手:“文和公,久違了。”
賈詡也客氣回禮:“仲達,陛下有旨,今後軍中大事,仍由我與你共議。”
司馬懿微微一笑:“自當聽從大都督安排。”
兩人目光短暫交彙,誰也沒有點破這層微妙的上下級關係。
司馬懿心中很清楚,曹叡的安排不僅是安撫賈詡,更是在試探自己的態度。
如果他此時表現出急功近利,或與賈詡爭鋒,皇帝必會心生猜忌。
於是,他選擇了沉默接受——既不主動要求兵權,也不推卸責任。
賈詡也明白,自己雖名義上仍是大都督,但實際軍事指揮權,恐怕已慢慢向司馬懿傾斜。
在蜀漢大營,龐統站在地圖前,手指重重點在“河陽”二字上。
“河陽是魏軍糧道要地,若能奪下,必能牽製他們的攻勢。”
諸葛亮點頭:“但司馬懿必然會加強糧道防禦。他不會給我們輕易可乘之機。”
東吳使者此時也趕到,帶來孫權的親筆信——信中提醒蜀漢,若要動河陽,東吳可派水軍從側翼配合。
魏延忍不住問道:“那我們是趁司馬懿立足未穩,先動手?”
龐統搖搖頭:“不。仲達初來乍到,必以穩為主,我們若貿然進攻,正中他下懷。”
他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鋒芒:“等。等他們以為我們不敢動的時候,再出其不意。”
夜色中,魏營燈火通明。
司馬懿獨自站在營門外,望著遠處蜀漢的營壘,神色凝重。
他低聲對身旁的副將說:“文和雖在,我亦不可輕舉妄動。陛下的心思,你我都要明白。”
副將點頭:“那我軍是否該……”
司馬懿抬手打斷:“先穩住陣腳,等他們出手。”
第二天清晨,蜀漢的斥候回報——魏軍正在加固河陽的防禦工事,同時在江北沿線增設烽火台。
諸葛亮輕搖羽扇,緩緩道:“這是司馬懿的手筆。”
龐統冷笑:“他是在告訴我們——想打糧道,沒那麼容易。”
東吳使者再次傳來消息——孫權已派呂蒙之子呂霸率領水軍,在下遊集結待命。
諸葛亮看向龐統:“江東的動作很快。”
龐統點頭:“那我們就給他們一個值得出手的機會。”
與此同時,魏營中,賈詡與司馬懿第一次正式議事。
賈詡提出:“蜀漢與東吳新勝,士氣正盛,不如堅守不出,拖至冬初,待其補給困難,再行反擊。”
司馬懿緩緩點頭:“此計甚好。但我們也不能完全被動,需設下陷阱,引其來攻。”
兩人相視一笑,彼此都在對方眼中看到了認可。
在蜀漢大營,趙雲忍不住問道:“軍師,我們到底何時動手?”
龐統看著地圖,嘴角微微上揚:“等一個風起的日子。”
江北的風,似乎真的在改變方向。
一邊是曹魏兩大謀士的聯手,一邊是蜀漢與東吳的暗中配合。
這是一場智慧與耐心的較量——誰先露出破綻,誰就可能滿盤皆輸。
喜歡如果是龐統指揮蜀漢北伐請大家收藏:()如果是龐統指揮蜀漢北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