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清晨,許清安剛開門,便見知府衙門的差役候在門外,恭敬地遞上請柬:“許郎中,大人請過府一敘,商議《臨安本草》修訂之事。”
許清安這才想起前日的帖子。他囑咐竹茹照看醫館,稍作整理便隨差役前往。
知府衙門位於臨安城中心,朱門高牆,氣象森嚴。穿過幾重院落,來到一處僻靜的廳堂。
但見堂內已坐著幾位老者,皆是臨安有名的醫家。
上首坐著知府大人,身旁還有個身著官服的中年人,正是那日初識的王醫官,多日不見依舊氣度不凡。
“保安堂許清安到——”差役通報。
堂內眾人目光齊集。許清安從容施禮:“後學許清安,見過府尊大人,見過各位前輩。”
知府微笑頷首:“許郎中請坐。今日本府請各位前來,是為修訂《臨安本草》之事。這位是太醫局派來的王醫官,主持此事。”
王醫官目光如炬,打量許清安片刻:“許郎中的《百草通俗指南》,此前你我已有交流,太醫局諸位大人也都看了。皆言雖非經典,於百姓卻大有裨益。”
許清安謙道:“晚輩淺見,不過是為方便百姓識藥用藥。”
“不然。”一位須發皆白的老郎中開口,“許郎中所載藥材炮製之法,與古法頗有不同。譬如半夏九蒸九曬之說,老朽行醫五十年,未嘗聞也。”
許清安不慌不忙:“天地之氣,四時不同。今時氣候較古時溫熱,故需多蒸曬二次,方能去毒存性。晚輩曾以兩種方法炮製半夏比較,確是九蒸九曬者藥性更純。”
說著取出隨身帶的兩種半夏樣品,請眾人品鑒。幾位老郎中細看嗅嘗,漸漸麵露訝色。
“確是如此...”一個老郎中喃喃道,“這九蒸九曬的半夏,燥濕之性更純。”
王醫官眼中閃過讚許之色:“不墨守成規,而重實際效驗,難得。”
議事持續半日。
許清安發現,這修訂《臨安本草》非同小可,不僅要考證古今文獻,更要實地查驗藥材,辨析真偽優劣。
太醫局要求極高,每味藥都需注明產地、采集時節、炮製方法、性味功效,甚至還要繪製精細圖譜。
最後,王醫官道:“修訂事宜,需在藥局進行。許郎中既精藥性,明日便請來藥局相助。”
次日清晨,許清安早早來到藥局。
但見庭院深深,廊廡連綿,空氣中彌漫著濃鬱的藥香。幾個藥工正在翻曬藥材,見了他恭敬行禮。
王醫官引他參觀藥局,但見庫房中藥材如山,分類擺放,皆掛木牌標注。製藥房內各種器具一應俱全,煎藥、炮製、丸散膏丹,各有專室。
最讓許清安驚歎的是藏書閣,萬卷醫籍,琳琅滿目,許多都是外界難見的珍本。他甚至在架上看到了《百草經》的早期抄本,雖非全帙,卻彌足珍貴。
“修訂之事,便從此處開始。”王醫官指著一排藥櫃,“今日先校勘茯苓一味。”
許清安細看那些茯苓,產地各異,形態不一。有雲南產的茯神,有安徽產的茯苓塊,還有海外來的洋茯苓。
王醫官道:“茯苓一物,古今記載紛雜。有雲白茯苓補,赤茯苓利;有雲茯神安神,茯苓皮利水。究竟如何,需實地驗證。”
許清安閉目凝神,運轉《神農百草經》心法。
指尖輕觸各種茯苓,頓時感知到它們的差異:雲南茯神靈氣最足,安神之效確勝一籌;安徽茯苓塊健脾滲濕,功效最平;洋茯苓藥性燥烈,宜外用...
更奇妙的是,當他觸到茯苓皮時,清晰地“聽”到它的“訴說”:利水滲濕,專治水腫...
“晚輩以為,”許清安睜開眼,“茯苓當分而用之:茯神安神,白茯苓補脾,赤茯苓利濕,茯苓皮專攻水腫。”
王醫官眼中閃過訝色:“許郎中如何得知?”
許清安取來幾種茯苓,現場演示:以茯神煎水,氣清香而性沉降;以茯苓皮煮湯,味淡而性趨下...
眾人細品驗證,果然如此。幾個老藥工更是心服口服:“我等炮製茯苓數十年,今日方知其中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