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清安編撰《藥詩琴佐輔》,忽忽已近三年。
這兩三年裡,他白日診病授徒,夜間整理劄記,閒暇時與太學同好切磋探討,日子過得充實而平靜。
修煉之事,他全然順其自然,不再刻意追求境界突破,反倒覺得心神越發澄明通達。
驚蟄這日,春雷初響。許清安正在院中整理藥材,忽見竹茹興奮地跑來:“師父!聽說《藥詩琴佐輔》的框架成了!”
許清安莞爾,隨他來到書齋。但見案上整齊擺放著十二卷劄記,另有一卷總目提要——這是他一年來的心血結晶。
總目提要開宗明義:“夫藥者,天地之精華;詩者,人心之結晶。二者相通,在乎意境相合,氣血相調...”
接著分列十五章框架:藥性篇、詩境篇、音律篇、因人篇、因時篇、因地篇...每章下又分若乾細目,體係儼然。
竹茹翻看細目,隻見“藥性篇”下記錄著三百餘味常用藥材的性味歸經、相宜詩境;“詩境篇”則整理出八百餘首詩詞的意境分類、養生功效;“音律篇”詳述不同曲調與藥性的呼應...
“師父真了不得!”竹茹驚歎,“這幾年不知不覺間,竟積累了這許多!”
許清安卻道:“這僅是框架。譬如建屋,才立梁柱,尚未砌牆蓋瓦。”
他指著多處批注:“這些都要繼續驗證——"待明春再驗""需百例證實"...”
正說著,幾個太學生員來訪。李文淵見到框架,撫掌讚歎:“許兄真乃奇才!幾年時間,竟已成此規模!”
許清安謙道:“皆賴諸位相助。特彆是"因人篇"中不同體質配不同詩境之說,全仗太學同好幫忙收集案例。”
這幾年裡太學生們協助做了大量驗證工作,他們記錄不同年齡、性情的患者對藥詩療法的反應,積累了一百多個詳實案例。
有個案例特彆有趣:個豪放文人患鬱證,配誦婉約詞反加重病情,改誦蘇軾“大江東去”方見效。許清安因此在“因人篇”中強調:“施詩如用藥,需辨體質性情。”
春雨綿綿,保安堂前來求診的患者絡繹不絕。
許清安在診療中繼續驗證藥詩療法。有個老嫗目赤腫痛,他開出菊花決明子湯,配以“采菊東籬下”詩方。
三日後老嫗複診,症狀大減,更驚喜道:“奇了!吟詩時覺目中生涼,如滴甘露。”
許清安詳細記錄在案,注明:“菊花清肝明目,配陶詩閒適之境,效佳。可再驗十例。”
這樣的驗證日日進行,劄記不斷增補。有時發現先前論斷有誤,便毫不猶豫地修正。
有次原以為“春風得意馬蹄疾”適宜配活血藥,經驗證反覺過於激昂,易引氣血上湧,遂改為“宜配安神藥,平其亢奮”。
穀雨時節,許清安忽覺體內靈氣自行流轉,比往日更加順暢。他並未刻意運功,但每日整理藥詩時的心神專注,似在不知不覺間滋養著修為。
這日他正在鑒彆一批新到的藥材,閉目凝神間,竟能清晰感知到每味藥的“氣息流轉”:茯苓如地氣升騰,薄荷如清風拂過,當歸如暖流湧動...
更奇妙的是,當他翻閱詩卷時,也能感知到字裡行間的“氣韻流動”:杜甫沉鬱如大地,李白飄逸如長風,王維空靈如清泉...
藥氣與詩韻,在他感知中漸漸融會貫通。
立夏這日,太學舉辦端陽詩會。許清安受邀參加,臨行前忽有所感,將這幾年來整理的《藥詩琴佐輔框架》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