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州!
一個比南州還要靠南的地方!
這裡屬於氣候溫暖之地,所以盛產穀物和水果,也多蛇蟲鼠蟻。
得益於發達的水路和充沛的雨水,詹州也算大宋一個比較富裕的州。
此時!
詹州的某條不知名的山路上,一位白衣先生和一群過路的商客手拿竹棍,邊走邊敲打路邊的草叢。
當地人稱之為“打草驚蛇”,管這根棍子叫“打蛇棒”。
‘隋老頭這人不厚道,什麼花鳥山?什麼猴子酒?問了一圈沒一個人知道這地方!’
何修緣一邊走,一邊低聲埋怨。
很快!
天色漸暗。
商隊的“把頭”名叫楊散雨,取名的寓意是“散開雨霧見晴天”。
不過這名字似乎沒起什麼作用,雨該下還是下。
但常年行商,倒讓他練就了一門絕技:問天路。
所謂“問天路”,就是預判次日能否行路,簡單說,就是個天氣預報員。)
隻見楊散雨看了看天色,又用手背在空氣中掄了一圈,
然後貼在臉上,閉眼感受片刻。
隨即轉身對眾人喊道:
“大家加快腳步點,晚上定會有霧雨。大家快點走,前麵有座土地廟可以避雨!”
沒人質疑楊散雨。
他能成為把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對天氣的把握遠超常人,這也是他帶的商隊收成好的關鍵。
在這片山區,氣溫驟降的情況下,會形成一種特殊的天氣“霧雨”!
這霧雨,像霧又像雨,可是比雨更細,比霧更濃,浮在半空,遮日避月,且風吹不散,陽光曬不化。
對過來人來說,霧雨很是可惡,它纏人又濕衣,關鍵是霧雨天氣根本無法打火把,到了晚上幾乎等於摸黑走路。
對行商之人來說,霧雨如同那軟刀子,殺人不見血,坑人不要命。
也隻有那些不乾活的文人墨客會喜歡,還形容它“如雨中女子,磬心而不傷神”。
很快,一行二十人找到了楊散雨所說的土地廟。
廟裡條件不錯,有乾柴也有席草,既能休息,也能生火禦寒。
“年輕的跟我出去找點乾木頭,或者能燒的柴火!”
這是行商的規矩:住野廟,在能力範圍內不閒著,得就近找些可燃的柴火,第二天還得補回一些柴火。
這是與人方便,與己方便,也是這一帶不成文的規定。
何修緣作為隊伍一員,自然也擼起袖子,加入撿柴的隊伍。
隻聽那把頭楊散雨笑嗬嗬地對他說:
“何先生,您跟我一組吧。”
何修緣微笑點頭,跟在楊散雨身後。
在這地方找柴火有講究:高草下麵常有乾樹枝和草料,但得先用“打蛇棒”敲三下!
意思是“問蛇,行禮”。
那楊散雨對何修緣也格外客氣,許多活都搶著乾,何修緣隻需在旁邊看著就行。
弄得何修緣自己都有點尷尬:我看起來就那麼弱不禁風嗎?
誰知四下無人時,楊散雨忽然轉過身,一臉含笑且小聲地問道:
“何先生,您不是普通人吧?”
何修緣心裡一咯噔,暗叫大意了。自己一個人孤身出門,不帶包袱,也不打傘,全身竟無一絲雨跡!
稍有閱曆的人都能看出自己不尋常。
就像當初在江邊,顏一書和賈百萬不也一眼看出他的破綻嗎?
果然,同一個坑,何修緣能重複跳好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