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燃的手指從係統商城的確認鍵上收回,指尖還殘留著輕微的灼熱感。那不是物理上的溫度,而是信息湧入大腦時帶來的神經震蕩。心理學技能剛解鎖的瞬間,像是有人往他腦子裡塞進了一整套情緒解碼器,原本隻是冷冰冰的文字評論,突然開始“說話”了。
每一條差評背後,都有聲音在低語。
他調出三組最新出現的高頻評論,屏幕左側是原始文本,右側則是係統結合新技能生成的情緒模型圖譜。第一組打著“共情牌”,語氣惋惜:“看節目哭了,但越想越不對勁,這種改造真的可持續嗎?”表麵理性,實則埋著懷疑的種子;第二組直接上價值審判:“拿底層生活當秀場,資本又贏了。”用道德高地壓人,不講邏輯隻講立場;第三組最隱蔽,裝作普通觀眾困惑:“是不是我太敏感?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這不是討論。”陳星燃低聲說,“這是洗腦流程。”
他閉眼,讓技能自動回溯這些言論的心理路徑。結果清晰得像被紅線串起的珠子:先立一個“你可能錯了”的前提,再拋出“大家都這麼覺得”的假共識,最後引導你自我懷疑——你不站出來反駁,是因為怕自己成了那個“看不懂真相”的傻子。
典型的群體沉默陷阱。
周小胖推門進來時,正聽見這句話:“他們不是在罵節目……是在怕我們說出真相。”
他愣了一下,手裡抱著的硬盤差點滑下去。“燃哥,你這話說得跟懸疑劇反派似的。”
“比反派還專業。”陳星燃睜開眼,目光落在主屏上不斷跳動的輿情曲線,“普通黑粉隻會噴臟話,這群人懂得怎麼讓人閉嘴。他們不要你憤怒,反而希望你猶豫。隻要沒人敢替節目說話,他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周小胖把硬盤放在桌上,探頭看了看數據麵板。“那咱們現在乾啥?發澄清視頻?還是找大v帶節奏反轉?”
“都不用。”陳星燃搖頭,“對付心理戰,不能用蠻力。你越解釋,他們越說你心虛。我們要做的,是讓他們內部先亂起來。”
“啊?”周小胖一臉懵,“他們還能內訌?”
“當然能。”陳星燃嘴角微揚,“再嚴密的組織,也是人在操控。人就有情緒,有情緒就有破綻。”
他調出那個百萬粉自媒體發布的“幕後黑幕”視頻,重新播放。這次不再是看畫麵真假,而是分析它的敘事節奏和情緒誘導方式。前十五秒製造懸念,中間三十秒堆砌疑點,最後十秒升華主題——典型的情緒過山車結構,專為短視頻時代的注意力設計。
“你看這裡。”他暫停在一段剪輯拚接處,“他故意把工人抽煙的畫麵放施工進度條旁邊,視覺上造成‘工期延誤’的錯覺。這不是誤操作,是精心安排的認知誤導。”
周小胖湊近看,忽然一拍腦門:“等等!這套路我熟!上個月有個科普博主被打壓,也是這樣,先被說‘數據造假’,然後一堆人跟著質疑動機,最後連真實粉絲都不敢發聲了!”
“對。”陳星燃點頭,“同一套劇本,換了個主演而已。”
他打開加密文檔,新建一頁,標題打上四個字:心理戰白皮書v1.0。
手指敲擊鍵盤,將剛才分析出的三個階段寫進去:
1.製造道德壓力,讓你不敢支持;
2.構建虛假共識,讓你以為全世界都在反對;
3.引導自我審查,最終實現輿論封殺。
寫完後,他順手把文檔同步到私人雲盤,並設置僅限特定設備訪問。做完這一切,才端起桌邊已經涼透的咖啡喝了一口。
“燃哥,你說這些人到底圖啥?”周小胖撓頭,“咱們節目又沒得罪誰,至於下這麼大死手?”
“因為你動了彆人的飯碗。”陳星燃放下杯子,“傳統綜藝靠明星撐場,我們靠素人故事出圈。他們怕的不是我們火,是怕觀眾發現——原來不用流量明星,也能做出好內容。”
周小胖咂舌:“所以這是行業清洗?”
“差不多。”陳星燃輕笑,“隻不過他們忘了,真正的觀眾不是韭菜,是火種。你壓得住一時風頭,壓不住人心往哪邊倒。”
手機震動,夏洛璃的消息跳出來:“那個法人代表背景很複雜,建議彆單獨深挖。”
他看了眼,回了句“明白”,然後鎖屏。
他知道她在擔心什麼。可有些事,已經不需要她衝在前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