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八點剛過三分鐘,陳星燃的手機就開始震動。
不是來電,也不是群消息,而是各大平台推送接連炸開。他正靠在剪輯室的椅子上,嘴裡含著半根草莓味棒棒糖,眼睛盯著主屏右下角的時間倒計時——那是第五期節目正式上線前最後的緩衝。
“開始了。”他輕聲說,把糖往左邊腮幫子挪了挪。
屏幕瞬間刷新,播放量從零跳到百萬隻用了四十秒。彈幕像被點燃的引線,一條接一條往外冒:“媽呀這開頭就哭?”“那個小男孩抱著舊書包的樣子我扛不住!”“這才是真人秀該有的樣子吧!”
周小胖幾乎是滾進來的,手裡還拎著一袋剛買的冰可樂,“老大!b站實時熱度衝進前三了!抖音話題榜第一!微博熱搜掛了四個詞條!”
陳星燃沒動,手指滑動調出第三方數據麵板。播放曲線是一條近乎垂直上升的直線,沒有絲毫遲疑。他點頭:“發出去。”
“明白!”周小胖立刻打開電腦,把早就準備好的收視率對比圖上傳社交平台,配文隻有十個字:我們不靠水軍,隻靠觀眾願意看。
不到十分鐘,這張圖被轉發超過二十萬次。有媒體號跟評:“三年來首檔開播即破圈的素人綜藝。”也有網友截圖自家小區群裡聊天記錄:“我媽從來不追星,今晚居然主動問我要賬號密碼。”
但很快,風向又起波瀾。
某娛樂博主發長文質疑:“單日播放量八千萬?同期競品才三百萬,是否存在刷量嫌疑?”底下立刻有人附和:“數據太整齊,像是安排好的。”
陳星燃瞥了一眼,嘴角微揚。他調出係統界麵,心念一動,切換至“未來輿情預演”。畫麵左側顯示接下來六小時的發展軌跡:那篇質疑文章會在兩小時後被央視新聞客戶端轉載,並加上一句點評——“數字背後是真實的情感共鳴”。
他收回視線,對周小胖說:“讓他們吵。等會兒自然有人替我們說話。”
夏洛璃的消息是在九點十七分來的。
她發了個語音過來,聲音帶著點剛結束采訪的疲憊:“文化周刊的人剛走,問了好多關於設計理念的問題。我把‘舊房改造+國潮元素’那套邏輯講了一遍,還給他們看了你改過的平麵圖。”
陳星燃回了個“ok”的表情包。
他知道這一步很關鍵。網絡熱不代表破圈,隻有傳統媒體入場,才算真正登堂入室。
果然,半小時後,那家權威文化周刊的公眾號推文上線,標題是《一間老屋的重生,為何讓千萬人落淚》。文章沒提陳星燃的名字,卻詳細拆解了節目中每一處空間設計背後的人文考量,甚至引用了一位建築學教授的觀點:“這不是簡單的裝修,而是一次城市記憶的修複。”
秦叔也在這時候傳來消息:“我把技術備案資料同步給了他們記者,包括材料成本、施工周期、鄰裡協調記錄。全部可查。”
陳星燃看著屏幕上不斷攀升的轉發量,終於把嘴裡的棒棒糖吐了出來,換上新的檸檬味。
這一局,穩了。
第二天早上七點,全網已經沒人再討論“是不是劇本”這種問題。
取而代之的是鋪天蓋地的“我家也能改嗎”係列視頻。一個東北大叔拍了自己用節目裡同款拚色牆漆翻新廚房的過程;一對年輕夫妻照著收納方案重新布置出租屋;更有甚者,直接拉了個微信群,叫“跟著《明星改造家》自救計劃”,五百人滿員隻用了半天。
有個視頻特彆火:鏡頭晃得厲害,背景是南方某個老舊小區的陽台,一個穿著校服的小女孩踮腳摸著新裝的晾衣杆,笑著說:“爸爸說,現在衣服乾得快了,媽媽就不會咳嗽了。”
這條視頻底下最高讚評論寫著:“原來改變生活,真的不需要很多錢。”
周小胖刷到這兒的時候,眼眶有點發紅。他轉頭看向陳星燃:“咱們……是不是做了件挺牛的事?”
陳星燃正低頭整理背包,聞言抬頭笑了笑:“你才發現啊?”
“但我沒想到真能影響這麼多人。”周小胖撓頭,“我以為最多就是火一陣子。”
“火一陣子叫爆款。”陳星燃拉上衛衣拉鏈,“能讓普通人覺得自己也能變好,這才叫內容。”
話音未落,手機又震了一下。
是某主流電視台的官方通告:《明星改造家》第五期收視率確認為同時段全國第一,市占率達31.7,創近三年非黃金檔綜藝節目新高。
緊接著,一條新聞標題衝上熱搜:“00後少年成內容操盤手,幕後策劃曝光引行業震動”。
配圖是他之前在剪輯室工作的模糊背影,caption寫著:“十六歲,三百頁筆記,一個人撐起一檔國民級綜藝。”
秦叔打來電話,語氣少見地激動:“剛才行業協會打電話,說想邀請你參加年度創新論壇。”
“不去。”陳星燃直接拒絕,“太正式,我不擅長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