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四點的剪輯室還亮著燈,空氣裡飄著冷掉的咖啡味。
陳星燃盯著屏幕右下角的“已發送”提示,手指在鼠標上頓了兩秒,才緩緩移開。他從斜挎包裡摸出一根橘子味棒棒糖,拆開糖紙塞進嘴裡,目光轉向周小胖轉發來的那封匿名郵件。
附件是純文本,標題囂張地寫著“你們搞不成”。他點開,內容更簡單——隻有三行亂碼似的字符,像是鍵盤隨手敲出來的廢料。
係統自動彈出掃描窗口:【無惡意程序,內容為無效乾擾信息】。
他輕笑一聲,關掉頁麵,順手把這條記錄拖進了加密文件夾。這種程度的恐嚇,連當個笑話都嫌冷場。
窗外天色灰蒙,城市還沒完全醒來。他靠在椅背上,閉眼三秒,再睜眼時已經切換到輿情監測麵板。合作方後台數據顯示,策劃案剛被簽收,閱讀進度停留在第一頁。
“現在開始等。”他低聲說。
周小胖趴在控製台另一頭打盹,聽見聲音猛地抬頭:“等啥?”
“等第一聲炮響。”
話音落下不到十分鐘,手機震動起來。夏洛璃發來一條消息:“醒了就看熱搜。”
他挑眉,點開社交平台首頁。
明星改造家重啟正掛在第三位,點進去是《星潮周刊》發布的長文,標題紮眼——《一場屬於觀眾的綜藝革命》。
文章從“共生計劃”的互動機製講起,逐條拆解投票權重、緊急修正通道、成長線追蹤這些設計邏輯,最後落在一句話上:“操盤者陳星燃,年僅十六,卻展現出遠超年齡的產業洞察力。”
評論區炸了。
“這模式要是真落地,我願稱之為年度最狠創新。”
“十六歲?誰家小孩半夜不睡覺在改娛樂圈規則?”
“上次見這種腦洞還是某頂流花兩億拍了個火星種菜劇。”
陳星燃叼著糖,指尖在桌麵上輕輕敲了三下。這是他習慣的節奏——事態入軌的信號。
八點十七分,數據開始爬升。全國二十家主流媒體陸續轉載,短視頻平台冒出上百條解讀視頻。有博主做了對比圖,左邊是傳統綜藝“導演說了算”,右邊是《共生計劃》“觀眾說了算”,配文:“以前我們追節目,現在節目追我們。”
“全能操盤手”四個字被人拎出來單獨做成詞條,衝上熱搜榜首。
周小胖揉著眼睛刷新後台:“老大,播放量破千萬了!還有品牌方私信問能不能植入投票環節?”
陳星燃沒說話,調出實時彈幕池。滿屏滾動的“想試試”“我能投嗎”“這節目必須火”,讓他嘴角微揚。
“節奏來了。”他說。
這時夏洛璃從沙發上坐起身,外套滑到腰間。她昨晚睡在這兒,頭發有些亂,雙馬尾鬆了一邊。她眯著眼拿過手機,一眼就看到推送消息——《國潮觀察》發文稱“夏洛璃x陳星燃組合,正在重新定義娛樂美學”。
她盯著那句話看了兩秒,低頭嘀咕:“這小子……又偷偷帶我飛。”
話音未落,一條新消息跳出來。某老牌綜藝導演在直播裡公開質疑:“讓觀眾決定改造方案?聽起來很民主,實則降低專業門檻。綜藝不是投票遊戲。”
評論區立刻分成兩派。
“專家都看不下去了,這模式就是噱頭。”
“可人家說了會篩提案,又有專業團隊落地,哪條路子比這更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