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大清順治二年,大西大順二年;大順永昌二年,
五月二十二,下午,蕪湖龍船之上!
“皇爺,不好了,禍事了,
總兵田雄、馬得功、丘鉞、張傑、黃名、陳獻策等人見追擊的清軍勢大,已經率領麾下兵馬儘數投降了清軍,現正率軍衝擊龍舟而來……”
原福王府皮匠,因救駕之功升任侍衛統領的常應俊,一臉焦急的跑進龍船,朝上首的朱由崧稟告道!
站於船頭夾板邊,正遙望南京方向的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聞聽兵變,不禁大驚失色,身體不受控製的左右搖晃,
旁邊17歲的太子朱慈熚,唯恐父皇栽倒於地,跌入湖中,驚呼一聲,
“父皇,小心!”
立刻向前一步,想要扶住因驚嚇過度而搖搖欲墜的朱由崧,
奈何力量不足,撲通一聲,竟然被搖搖欲墜,且身寬體胖的父皇朱由崧一碰,從二層龍船之上跌入湖中!
“太子入水了,快救人!”
“快救人!”
……
聽到皇爺朱由崧的的呼救,在二層龍船上護衛的20多名侍衛和侍衛統領常應俊,立刻跳去湖中救人!
因湖水湍急,加上龍船急於奔命,
不足一刻鐘,南明弘光太子朱慈熚,連同救援的20多名原福王府侍衛和侍衛統領常應俊,不知所蹤!
大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軍主力攻破京師,
大明中樞覆滅,明朝在黃河以北的統治宣告結束。
京師破城後,崇禎帝在絕望中於煤山自縊殉國!
其僅存的三個皇子:皇太子朱慈烺、皇三子定王朱慈炯、皇四子永王朱慈炤,都被大順農民軍所獲,大明皇統的傳承被人為打斷。
而就在崇禎帝殉國的前一天,即大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
寓居淮安舟船上的福王朱由崧等藩王也終於得以上岸居住,其中福王被接到淮安當地士紳杜光紹的彆墅中。
三月二十九,京師被攻破、崇禎帝自縊殉國的消息傳到了包括淮安府在內的江南各地,江南文武官員、宗室諸藩、軍民百姓,都得知了這個有如晴天霹靂般的噩耗。
雖然大明皇帝已經殉國,包括皇太子在內的皇子們也已落入農民軍之手,皇室大宗傳承斷絕,大明北方斷絕!
但大明宗藩諸多,且還保有南方半壁江山,和百萬大軍!
而藩王其中不乏宗室近支成員,
因此,南方文武官員還是可以依照當年太祖皇帝所製定的《皇明祖訓》中的內容,按製度挑選合適者承襲皇位,延續大明!
因此,控製著兩淮、湖廣、兩廣、浙閩、雲貴等廣大區域的明朝南方勢力代表——留都南京應天府內的勳臣、南京守備及南京六部官員,決定按照祖製,在宗室近支藩王中,選取合適者承襲皇位,以延續國祚,從而對抗占據北方的大順農民軍。
當時,崇禎帝一係皇族中,崇禎帝本人自縊殉國,皇太子兄弟三人則被大順農民軍所控製,自然不可能南下繼位。
崇禎帝皇兄天啟帝也無子留存,雖有三子,但皆已早夭,因而才由崇禎帝這個皇弟繼位。
至此,崇禎帝、天啟帝之父,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位下再沒有了可以繼位的人選。
南京的勳臣、輔臣們,隻能從泰昌帝的兄弟、萬曆帝的皇子們、以及他們的後裔中,去挑選符合祖訓中所規定條件的繼位之人,承襲大統,
而此時泰昌帝的兄弟、萬曆帝的皇子中,長大成人、得以封藩的隻有萬曆帝第三子福王朱常洵(已經去世、即福忠王)、第五子瑞王朱常浩在世)、第六子惠王朱常潤在世)、第七子桂王朱常瀛在世)。
按照“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倫序當立”原則,
在泰昌帝一係後裔或早夭、或陷於“流寇”,都不具備繼位的條件下,南京諸臣們就該按照倫序原則,
以泰昌帝之下、萬曆帝最長的皇子、福忠王一係後裔來承襲大統泰昌帝是萬曆帝長子、福忠王是第三子,而萬曆帝次子朱常漵早夭無後),
也就是以福王朱由崧繼位。
這個原則,當年在萬曆帝的皇祖、明世宗嘉靖帝以“興世子”身份入繼大統、承襲駕崩且無後的堂兄正德帝所留下的皇位時,就已經實施過了。
並且,當時在世的萬曆帝諸皇子福忠王諸弟、福王朱由崧諸叔),都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距離南京應天府很遠!
其中瑞王在重慶、惠王在衡州、桂王在梧州,即使被選為新帝,也很難立即前來繼位,從而會影響之後的政局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