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六大議政王大臣之中,
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兩人原來皆是攝政王,
雖然後來鄭親王濟爾哈朗,因多爾袞的排擠,讓出的輔政之權,但卻保留了議政王大臣的議政之權!
至於英親王阿濟格,則是接替了此刻,因感染天花而病危的鑲白旗旗主多鐸的位置,由鑲白旗小旗主變為了鑲白旗旗主,後被多爾袞提拔進入了滿清的核心決策層,成為議政王大臣!
至於剩下的和碩親王滿達海,敬謹親王尼堪,端重親王博洛,三人,
則是多爾袞為應對繁重的朝政,
特意從宗室親王中所選拔出來的此刻滿清的賢能之士,以協助自己共同治國!
三人之中,端重親王博洛,
其父為努爾哈赤第七子,原來的正藍旗旗主多羅饒餘郡王阿巴泰,
博洛,則為阿巴泰嫡福晉納喇氏之子,為阿巴泰嫡子!
天聰九年,年已滿二十三的博洛,開始隨軍征明。
第一戰於錦州城外,他巧妙部署,成功牽製明軍,立下赫赫戰功,展現了出色的軍事才能與英勇無畏的精神。
崇德元年,博洛因功獲封固山貝子,後追隨其父阿巴泰正式踏上軍旅征途。
崇德二年,因其智慧與才乾超群,受到皇太極的認可和垂青,得以參預朝廷大事,成為當時政壇之佼佼者。
崇德三年,博洛榮任理藩院參政,隨皇太極征寧遠。
彼戰,博洛勇猛非凡,力挫明將祖大壽,迫其敗走。
博洛之威名,由此遠播。
崇德五年,博洛隨叔父濟爾哈朗出征,成功擊退明軍追兵;隨後與諸王合圍錦州。
崇德六年,博洛協同阿濟格迎戰洪承疇援軍,追擊至塔山;再勝明總兵吳三桂等部。
順治即位,博洛隨多爾袞入關,大敗李自成軍,以功晉升為貝勒。
繼又跟從多鐸征河南。
既平,轉戰江寧,博洛率半軍,招撫常州、蘇州,皆下之。
順治二年,博洛隨叔父多鐸再征南明,克湖州、寧波,逼降大明淮王。
後,博洛又率兵取嘉興、江陰等地,
戰績顯著,英勇善戰,為大清立下赫赫戰功。
順治三年,博洛受任征南大將軍,偕同費英東子圖賴,揮師南下進攻南明。
十四萬大軍與南明二十萬大軍對戰於杭州灣一帶,
大破南明大軍五萬之中,
後,因多羅貝勒勒克德渾,貪功冒進,
不僅導致其自身被南明大將李純所殺,還連累博洛四萬大軍,被南明二十萬大軍包圍於蘇州之地,差點身死,
後,明、清武昌和議後,得以成功脫困,回到北京,
然此戰,博洛並沒有大錯,不僅成功保住了麾下主力大軍,還消滅南明大軍五萬之眾,立有大功!
順治四年,博洛凱旋而歸,朝廷嘉獎其赫赫戰功,特封其為多羅端重郡王。
順治五年,博洛隨同多鐸共赴蒙古,平定漠西蒙古之亂,加封為端重親王,成為議政王大臣!
而敬謹親王尼堪,其父為努爾哈赤的第一任太子長子褚英,
尼堪,為褚英的嫡子,努爾哈赤的嫡長孫,身份尊貴!
清太祖努爾哈赤治世期間,尼堪就常隨後金軍征戰四方,屢次出征,屢建戰功。
他勇猛善戰,深受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器重,成為後金軍中不可或缺的一員猛將,為後金疆域的擴張立下赫赫戰功。
天聰九年之際,尼堪協同其十五叔多鐸,共率精兵深入錦州、寧遠之境,意在牽製明朝大軍之行動,確保清軍後方之安全,
此戰,尼堪策略周密,行動果斷,儘展大將之風!
崇德元年,皇太極登基稱帝後,對尼堪頗為器重,
冊封其為固山貝子,以示嘉獎。
那時,尼堪正值青春壯年,年僅二十七歲,已得此殊榮,可謂前途無量。
大清宗室爵位製度,依次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等,
二十七歲的貝子,已經很是牛逼了!
同年,十二月,
皇太極親征朝鮮,尼堪隨豫親王多鐸追擊朝鮮國王李倧,大敗朝鮮援軍。
次年正月,朝鮮國王歸降大清,清軍凱旋。
四月歸朝後,尼堪,即獲任議政大臣,顯赫一時。
尼堪,此時已進入大清核心決策層,成為皇太極倚重的侄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