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初降時,天下城的“雙軌議事碑”旁堆著新收的速生麥種,可碑前的石桌卻沒了往日熱鬨——南境部落的阿船扛著空麥袋跌撞跑來,袋口沾著發黃的麥稈:“速生麥在南境種死了一半!按島商教的法子澆水,地都澇了;東齊部落按老法子種,麥稈又細又矮,收的還沒種的多!”
消息像陣寒風吹遍融界區。阿青攥著乾枯的麥穗急得直跺腳:“議事會明明定了‘按地種麥’,怎麼還會這樣?島商的農師明明說‘三個月就能收’!”阿舶臉色發白,從懷裡掏出“遠洋記憶貝”:“貝裡隻記了島嶼的種法,沒記你們的土地乾濕!南境多水、東齊偏旱,得改法子,可現在麥都快死了,怎麼改?”
更糟的是,極地部落的阿雪拄著冰杖趕來,冰杖尖的冰棱在融化的雪水裡滴著水:“暖潮來了!冰漁坑融了大半,魚群跑了,獸皮也潮得發黴!再不想辦法,我們隻能搬到山上去!”阿浪抱著凍僵的幼崽,眼眶通紅:“幼崽沒冰麵練習捕獵,再這樣下去,以後連鑿冰都不會了!”
龍弈心裡一沉——昨夜查看“未來記憶卷軸”時,孩子們在卷軸邊緣畫了個小小的“融冰符號”,當時沒在意,現在才知道是氣候預警。可眼下各部落隻盯著“麥種減產”“冰坑融化”的眼前危機,沒人想到要聯動應對——南境部落怪島商技術不行,東齊部落怪老部落守舊,極地部落則怕被忽視,“雙軌議事會”第一次陷入執行僵局。
第二天清晨,試種田旁的“技術指導牌”被人塗了泥:南境人在牌上畫了澇死的麥苗,東齊人畫了細弱的麥稈,極地人則畫了融化的冰坑——各部落都在抱怨執行難,沒人願意先找解決辦法。阿豆抱著“氣候響應盲盒”蹲在牌旁哭:“卷軸上畫的‘一起收麥、一起鑿冰’,現在怎麼連牌都要塗臟……”
龍弈沒立刻責怪誰,隻讓阿豆把各部落的人、島商農師、“符號監督隊”的孩子都召集到試種田旁。他指著田裡的麥苗:“南境的麥澇死,是因為水多;東齊的麥長不好,是因為土瘦;就像極地的冰坑融化,是因為天暖——不是技術錯了,是沒按自己的地、自己的氣候改法子。”
阿舶突然蹲下身,用樹枝在田裡畫了個“土地圖譜”:“我們可以按土地乾濕分‘三帶種植’:南境種‘耐澇速生麥’,挖深渠排水;東齊種‘耐旱速生麥’,加草木灰肥地;草原和極地交界處種‘抗寒速生麥’,和老麥輪種——隻是改種法要時間,現在麥快死了,怎麼辦?”
阿雪從懷裡掏出塊冰紋木片,木片上的冰紋能測氣溫:“我們可以用‘冰紋法’幫南境降溫!把冰窖裡的冰運到南境,鋪在麥田旁,能讓地溫降下來,緩解澇情;東齊的地瘦,我們可以把魚糞曬乾送過去,比草木灰還肥!”阿豆突然舉起“氣候響應盲盒”,裡麵裝著各部落的應急信物:“每個盲盒裡都有‘應急法子’!南境的盲盒有‘挖渠鏟’,東齊的有‘魚糞包’,極地的有‘冰紋片’——打開盲盒,就能知道怎麼幫彆人!”
孩子們舉著盲盒跑向各部落:南境孩子打開盲盒,跟著阿雪學用冰降溫;東齊孩子拿著魚糞包,教部落人給麥田施肥;極地孩子則用冰紋片監測冰漁坑溫度,一有融化跡象就通知大家運冰。阿船看著南境麥田旁的冰塊,突然說:“我們可以在麥田旁挖‘冰渠’,白天用冰降溫,晚上冰融化的水正好澆麥——既解澇,又澆水!”
可新的問題又來了。運冰需要大量人手,南境人要挖渠,東齊人要施肥,極地人要守冰窖,沒人能去幫遠洋部落——阿舶的水手們在暖潮裡捕不到魚,存糧隻夠吃五天。阿浪突然說:“我們可以教水手們鑿冰捕魚!冰漁坑雖然融了,還有蓄澇塘的冰麵,隻是魚少了點,夠大家吃幾天!”
“技術適配組”很快成立:島商農師教大家改種“耐澇”“耐旱”麥種;極地部落負責運冰、監測氣溫;南境和東齊部落按新法子救麥;孩子們則每天更新“氣候響應盲盒”,把新的應急法子寫在紙條上塞進去。阿雪教水手們鑿冰時,發現蓄澇塘的冰麵下有魚群:“暖潮讓魚群往冰下躲了,不是跑了!”水手們按阿雪教的“冰紋辨魚法”,果然捕到了魚。
深冬的時候,南境的速生麥慢慢恢複了生機,東齊的麥稈也變粗了,極地的冰漁坑靠運冰保住了大半。阿舶看著田裡的麥苗,對龍弈說:“以前總覺得‘技術能解決一切’,現在才知道,技術要跟著土地、氣候改,還要跟著人心改——你們願意幫我們捕魚,我們才敢安心幫你們改種法。”
可暖潮還在持續,冰漁坑的冰每天都在融化。阿極急得一夜沒睡:“再這樣下去,開春後冰漁坑就沒了!我們極地部落總不能一直靠運冰活……”阿豆突然指著“未來記憶卷軸”上的“冰屋圖”:“我們可以幫極地部落建‘地下冰窖’!把冰藏在地下,暖潮也融不了,還能當‘冰漁坑’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各部落都行動起來:東齊部落幫著挖地窖,南境部落編竹筐裝冰,草原部落送羊毛保暖,島商部落則用遠洋的防水布鋪在窖底——地下冰窖建成那天,極地部落的人在窖裡鑿了個冰漁池,放了些魚進去,阿雪摸著冰壁,笑著說:“以後就算暖潮來,我們也有魚吃了!”
除夕夜,天下城的篝火在地下冰窖旁點燃。南境人帶來了新收的速生麥粉,東齊人帶來了魚糞肥的老麥餅,極地人端上了冰窖裡捕的魚,遠洋部落則烤了漁獲。孩子們展開“未來記憶卷軸”,在上麵添了“地下冰窖”和“三帶麥田”的圖案。阿雪看著卷軸,對身邊的阿青說:“以前總怕技術改了傳統,現在才知道,改技術是為了守住傳統——要是冰漁坑沒了,我們連鑿冰的地方都沒了。”
龍弈站在篝火旁,看著卷軸上的新圖案——有耐澇的麥苗、耐旱的麥稈、抗寒的麥種,還有地下冰窖裡的魚群,突然明白:天下城的“天下”,從來不是靠完美的技術,是靠大家願意為彼此改法子,願意在危機時伸手幫一把,願意把彆人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技術會變,氣候會變,但人心連在一起,就什麼都能扛過去。
開春的時候,“雙軌議事碑”旁立了塊“技術適配碑”,上麵刻著“地適種,天適應,人適幫”。每天都有人來這裡,有的學新的種麥法子,有的看孩子們的“氣候響應盲盒”,有的幫極地部落修冰窖——他們都知道,這裡不是某一個部落、某一種技術的天下城,是所有願意跟著土地、氣候、人心改法子的人的天下城,是真正“技術共生、應急共擔”的天下。
喜歡異世謀主:亂世定鼎請大家收藏:()異世謀主:亂世定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