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吹化了天下城“記憶鏈台”旁的殘雪,台邊“手觸生態,心連天下”的木牌上,還沾著未乾的露水。可龍弈卻親手將掛了一冬的“簡易記憶鏈”摘下來,放在陶盒裡封存——昨夜,霧沼部落的小娃阿霧帶著三個部落的孩童,在風脈區發現了一處即將鬆動的岩塊,他們沒靠珠子,沒靠工具,隻憑“風裡的異響”“岩縫裡的細沙”就判斷出危險,而成年人們前一天剛檢查過,卻因習慣性依賴“摸岩觸感”,忽略了這些更細微的生態信號。
“我們的手還在,可心卻懶了。”龍弈將陶盒放在石碑旁,目光掃過圍攏的族人,“孩子們能聽到風裡的異響,能看到岩縫裡的細沙,我們卻隻能摸到‘厚重’或‘輕薄’——不是我們的觸感不如孩子,是我們習慣了‘工具告訴我們答案’,忘了‘自然會主動說話’。”
他的話讓眾人沉默。阿霧沼想起昨天阿霧拉著他的手,讓他聽風穿過岩縫的聲音:“爺爺,風在這裡‘嗚嗚’叫,以前它隻會‘沙沙’響,肯定是岩塊要動了。”可當時他隻覺得孩子胡鬨,還說“要摸過岩片才知道”,現在想來,那聲“嗚嗚”響,比任何觸感都更先預警了危險。
“那我們該怎麼辦?”阿沙忍不住問,他看著自己的風紋手套,突然覺得這雙手套像一層殼,隔開了他與風的真實對話。龍弈轉身指向不遠處的空地:“從今天起,我們辦‘生態感知啟蒙營’,讓孩子們當老師,教我們重新學‘聽風、看霧、辨岩、察水’——不用工具,不用珠子,隻用我們的耳朵、眼睛、鼻子、手,還有心。”
啟蒙營的第一課,是霧沼部落的小娃阿霧教“聽霧”。她帶著成年人們蹲在霧沼邊,讓大家閉上眼睛:“你們聽,霧落在沼泥上,‘滴答’聲慢,說明霧很輕,是安全的;要是‘咚咚’響,說明霧裡有冰粒,是凍霧,要小心。”
阿霧沼閉著眼,果然聽到細微的“滴答”聲,比他以往摸霧珠時感受到的“濕度”更真切。可當阿霧讓他分辨“霧的方向”時,他卻犯了難——他隻會靠觸感判斷,卻不知道“霧裡的‘沙沙’聲從東邊來,說明霧要往西邊飄”。阿霧笑著拉他的手,指向東邊:“爺爺,你看東邊的蘆葦彎得更厲害,霧吹過蘆葦,聲音會變細,所以霧是從東邊來的。”
第二課是風漠部落的小娃阿沙寶教“看風”。他沒讓大家摸風,而是讓大家看地上的沙粒:“沙粒跳得高,風就大;沙粒貼地滾,風就小。你們看,那邊的沙粒跳得比我還高,等會兒肯定有大風!”
阿沙看著沙粒,突然想起小時候沒風紋手套時,他也是這樣看沙粒判斷風勢的,可後來有了手套,有了珠子,他就忘了這些最原始的方法。果然,半個時辰後,大風如約而至,比他用手套摸風時的預警,早了足足一刻。
第三課是岩林部落的小娃阿石寶教“辨岩”。他沒讓大家敲岩片,而是讓大家看岩脈的顏色:“岩脈發暗,說明裡麵有水,摸起來會滑;岩脈發亮,說明裡麵有礦,摸起來會糙。你們看這塊岩脈,中間有一道亮線,說明這裡的礦最多,不用敲開也知道。”
阿石蹲在岩脈旁,看著那道亮線,突然覺得自己以前太依賴“摸”,卻忽略了“看”——那道亮線,比任何觸感都更直觀地告訴了他岩礦的位置。阿石寶還教大家聞岩屑的味道:“岩屑有土味,說明岩礦新鮮;岩屑有苦味,說明岩礦流失了,要趕緊澆清水。”
第四課是河澤部落的小娃阿浪寶教“察水”。他讓大家看水麵的波紋:“波紋圓,水流穩;波紋扁,水流急。你們看那邊的波紋是扁的,說明水流要變急了,等會兒濾水蘆葦要減一層,不然會堵。”
阿浪看著水麵,突然發現波紋的形狀比“水流順滑度”更能提前判斷水流變化。阿浪寶還讓大家嘗了嘗河水:“河水發甜,微生物就多;河水發淡,微生物就少。剛才我嘗了,河水有點淡,等會兒要加些營養水。”
可成年人們一開始總放不開。阿霧沼學“聞岩屑”時,覺得岩屑有土味很正常,卻不知道“土味濃,說明岩脈透氣好;土味淡,說明岩脈被堵住了”;阿沙學“看沙粒”時,總忍不住想去摸風,卻忘了“沙粒的動靜比手的觸感更先反映風勢”;阿石學“看岩脈顏色”時,總覺得“摸一摸才放心”,卻不知道“顏色的變化比觸感更能反映岩礦的實時情況”;阿浪學“嘗河水”時,總怕河水不乾淨,卻忘了“河水的味道比蘆葦的軟硬度更能直接判斷微生物多少”。
“你們要相信自然呀!”阿霧拉著阿霧沼的手,把他的手放在沼泥上,“爺爺,你摸沼泥的時候,要是覺得有點軟,再聞一聞,要是有青草味,說明沼泥很肥,不用加營養;要是有臭味,說明沼泥壞了,要趕緊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阿霧沼按阿霧說的做,果然聞到淡淡的青草味,比他以前隻靠“摸軟硬度”判斷,更準確地知道了沼泥的情況。慢慢的,成年人們開始放下“工具思維”,學著用孩子的眼睛、耳朵、鼻子去感知生態:阿霧沼能從霧的聲音判斷霧的輕重,阿沙能從沙粒的跳動判斷風的大小,阿石能從岩脈的顏色判斷岩礦的多少,阿浪能從河水的味道判斷微生物的活性。
更讓人驚喜的是,孩子們還發明了“生態對話遊戲”:他們在風脈區掛了一串貝殼,風大時,貝殼會“叮當”響,風小時,會“沙沙”響;在霧沼區插了一排蘆葦,霧輕時,蘆葦會輕輕搖晃,霧重時,會被壓彎;在岩脈區畫了一圈石頭,岩礦充足時,石頭會被曬得發燙,岩礦流失時,會發涼;在河澤區放了一個陶碗,水流穩時,碗裡的水會很平靜,水流急時,會濺起水花。
“這樣就算我們不在,也能知道生態的情況啦!”阿霧驕傲地說,她指著貝殼,“要是貝殼‘叮當’響得厲害,路過的人就知道要防風;要是蘆葦被壓彎,就知道霧很重,要小心。”
春末的時候,“生態感知啟蒙營”結營。龍弈帶著眾人去檢查風脈、霧沼、岩脈、河澤,沒有用任何工具,隻靠感知:阿霧沼聽霧的聲音,判斷霧很輕;阿沙看沙粒的跳動,判斷風很小;阿石看岩脈的顏色,判斷岩礦充足;阿浪嘗河水的味道,判斷微生物活性正好——所有判斷,都和實際情況分毫不差。
“我們以前總覺得,工具越複雜,判斷越準確,卻忘了最準確的‘工具’,其實是我們自己。”龍弈看著孩子們奔跑的身影,心裡無比堅定,“自然不會說謊,隻要我們願意伸出手、睜開眼、豎起耳,它就會把答案告訴我們——這才是天下城最珍貴的‘互聯’,不是靠珠子,不是靠工具,是靠我們與自然的心意相通。”
除夕夜,天下城的篝火旁,沒有了記憶鏈,沒有了工具,隻有孩子們教成年人們“聽風、看霧、辨岩、察水”的笑聲。阿霧沼教大家聽霧的聲音,阿沙教大家看沙粒的跳動,阿石教大家看岩脈的顏色,阿浪教大家嘗河水的味道;孩子們舉著自己做的貝殼串、蘆葦排,在篝火旁唱著新的歌謠:“聽一聽霧,霧會說;看一看風,風會懂;辨一辨岩,岩會動;察一察水,水會湧……”
開春的時候,“記憶鏈台”被改成了“生態感知台”,台上放著孩子們做的貝殼串、蘆葦排、石頭圈、陶碗,台下刻著一行字:“以心觀自然,以感知互聯。”每天都有人來這裡,聽貝殼的聲音,看蘆葦的搖晃,摸石頭的溫度,嘗河水的味道——他們都知道,這裡不是工具的舞台,是人與自然對話的地方,是真正“感知為魂,自然為友”的天下。
喜歡異世謀主:亂世定鼎請大家收藏:()異世謀主:亂世定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