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陽把天下城“生態感知台”的貝殼串曬得發亮,台旁“以心觀自然,以感知互聯”的刻字還沾著晨露,可風漠部落的阿沙卻攥著一把沙粒,與霧沼部落的阿霧爭執不休:“阿沙寶教的‘看沙粒跳得高=大風’,昨天沙粒明明隻貼地滾,結果卻刮了‘聲沙霧’,把風脈區的測風旗都卷走了!肯定是你們‘聽霧聲’的方法不準,沒提前預警霧情!”
阿霧立刻紅了臉,手裡的蘆葦稈還沾著霧珠:“阿霧教的‘霧聲滴答=安全’,昨天霧聲明明沒異常,是你們‘看沙粒’漏了風裡的沙粒異動!聲沙霧裡的沙粒是跟著霧飄的,光看地上的沙粒怎麼能知道?”
爭吵聲中,岩林部落的阿石跌跌撞撞跑來,手裡攥著塊泛著詭異彩色紋路的岩片。岩片上的紋路時而發紅、時而發藍,他按阿石寶教的“看岩色亮=礦足”判斷,以為岩礦充足,可敲開後裡麵卻空無一物,還滲出帶著彩色紋路的水:“岩脈和河脈共振了!這‘色紋水’把岩礦都衝沒了,可‘看岩色’根本看不出異常,反倒是河澤的水帶著岩紋,阿浪寶教的‘嘗水甜=微生物多’也不準了,水裡全是岩屑,甜得發苦!”
河澤部落的阿浪也扛著捆發黏的濾水蘆葦趕來,蘆葦上沾著彩色的水痕:“色紋水堵了濾水層!按‘嘗水味’,我以為是微生物多,加了營養水,結果反而讓岩屑粘得更緊,水流慢得像蝸牛,麥田都快乾了!”
龍弈心裡一沉——昨夜他跟著阿霧寶去霧沼區,發現霧裡的沙粒會隨著霧聲變化跳動,以前“聽霧聲”和“看沙粒”是分開的,現在卻纏在了一起;去岩脈區時,阿石寶也說“岩色和水紋會一起變,單獨看岩色根本沒用”。他意識到,各部落把孩童啟蒙的“單一感知方法”當成了不可更改的規則,反而忘了“感知的本質是靈活應對生態變化”。
更糟的是,當天上午,生態感知台旁的“感知協同榜”被人塗了泥:風漠在“看沙粒”旁畫了個圈,霧沼在“聽霧聲”旁畫了道線,岩林和河澤也在各自的感知方法上標了“專屬”,甚至有人說“不如回到以前的工具互聯,省得互相指責”——生態感知體係第一次因“認知固化與規則重構”陷入全域危機。
阿蠱抱著裝著蔫苗的陶盆趕來,盆裡的麥苗葉子上沾著彩色的水痕,根須已開始發爛:“巫蠱部落的古籍裡記著‘感知單一則盲,感知協同則明’!現在聲沙霧要‘聽霧聲+看沙粒’一起辨,色紋水要‘看岩色+嘗水味’一起判,隻靠一種方法,怎麼能應對?”
阿豆拉著阿霧寶、阿沙寶等孩童跑過來,手裡拿著一張畫滿符號的羊皮紙:“我們和小娃們發現,聲沙霧來的時候,霧聲會變‘沙沙’響,沙粒會跟著霧飄,不是隻在地上滾;色紋水來的時候,岩色會變花,水味會發苦,不是隻看岩色亮不亮!”
阿沙卻皺著眉:“阿沙寶教的就是‘看沙粒’,怎麼能隨便改?改了就不是真正的感知了!”阿霧也附和:“阿霧教的‘聽霧聲’從來沒錯過,是這次霧情太怪,不是方法的問題!”
龍弈沒讓矛盾繼續發酵,他讓阿豆把各部落的成人、孩童都召集到生態感知台旁,然後讓阿霧寶和阿沙寶演示“多感協同”:阿霧寶閉著眼聽霧聲,同時讓阿沙寶看空中的沙粒,“霧聲‘沙沙’響的時候,空中的沙粒會跟著轉,這就是聲沙霧的征兆,光聽或光看都不行”;阿石寶和阿浪寶也演示了“看岩色+嘗水味”,“岩色變花的時候,水味會發苦,這就是色紋水,單獨看或嘗都判斷不準”。
“感知不是刻在紙上的死方法,是跟著生態變的活智慧。”龍弈指著羊皮紙,“孩童啟蒙我們感知,是讓我們學會‘用心觀察’,不是讓我們把‘單一方法’當成規矩!今天,我們建‘感知互聯圖譜’,把各部落的感知方法合在一起,聲沙霧用‘聽霧聲+看沙粒’,色紋水用‘看岩色+嘗水味’,讓感知協同起來,行不行?”
阿霧沼沉默了很久,他想起昨天聲沙霧來的時候,阿霧隻聽霧聲沒看空中沙粒,阿沙隻看地上沙粒沒聽霧聲,要是兩人能一起觀察,肯定能提前預警。他先點頭:“我願意學‘聽霧聲+看沙粒’,隻要能守住風脈區,改方法也沒關係!”阿沙也鬆了手,沙粒從指縫漏下:“我也學,以後看沙粒不僅看地上的,也看空中的!”
“感知互聯行動”很快展開,分了“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多感協同實訓”——孩童們當老師,教成人“多感搭配”:阿霧寶教霧沼和風漠的人“聽霧聲辨霧型,看沙粒辨風勢”,霧聲“沙沙”+沙粒空中轉=聲沙霧;阿沙寶教風漠和岩林的人“看沙粒辨風強,看岩色辨岩礦”,沙粒跳得高+岩色發紅=風岩共振;阿石寶教岩林和河澤的人“看岩色辨岩情,嘗水味辨水質”,岩色變花+水味發苦=色紋水;阿浪寶教河澤和霧沼的人“嘗水味辨水活,聽霧聲辨霧濕”,水味發甜+霧聲滴答=生態正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阿霧學“看沙粒”時,總覺得眼睛不如耳朵靈敏,阿霧寶就拉著她的手,讓她看空中沙粒的軌跡:“奶奶,你看沙粒跟著霧轉,像不像霧在拉著沙粒跳舞?這就是聲沙霧,和平時的沙粒不一樣。”阿霧看著沙粒的軌跡,慢慢學會了從沙粒的運動判斷霧情。阿沙學“聽霧聲”時,總覺得耳朵不如眼睛靈敏,阿沙寶就讓他閉著眼,聽霧聲的變化:“爹,霧聲‘沙沙’響的時候,比‘滴答’聲更急,就像風在著急說話,這時候就要小心。”阿沙聽著霧聲,漸漸能從霧聲的節奏判斷風勢。
第二階段是“生態變異應對”——針對聲沙霧,風漠和霧沼的人一起值守:阿沙看空中沙粒,阿霧聽霧聲,隻要沙粒轉+霧聲“沙沙”,就立刻舉風旗預警,同時霧沼的人準備沼泥吸毒沙。僅兩天,他們就成功預警了三次聲沙霧,風脈區的測風旗再也沒被卷走。
針對色紋水,岩林和河澤的人一起應對:阿石看岩色,阿浪嘗水味,岩色變花+水味發苦時,就趕緊挖導流溝,把色紋水引到空地上,避免汙染麥田。僅三天,色紋水就被控製住,河澤的濾水蘆葦也慢慢恢複了正常。
第三階段是“感知互聯圖譜完善”——孩子們和成人一起,把“多感協同”的方法畫在羊皮紙上,還加了“應急方案”:聲沙霧來了,先預警,再吸毒沙;色紋水來了,先導流,再淨化;風岩共振來了,先穩岩,再防風。圖譜旁還寫著“感知無專屬,協同才有效”,提醒所有人不要把感知方法當成某一部落的專屬。
可新的問題又來了。阿霧在值守時,總習慣先聽霧聲,再看沙粒,結果有一次霧聲剛變,她還沒來得及看沙粒,就著急預警,讓大家白忙了一場;阿沙則習慣先看沙粒,再聽霧聲,有一次沙粒轉了,他沒聽霧聲,就預警了,結果隻是普通的沙霧,不是聲沙霧。
阿豆和孩子們想到了辦法,他們在生態感知台旁掛了一串“協同鈴”,霧沼的人聽霧聲有異常,就敲一下鈴,風漠的人看沙粒有異常,就敲兩下鈴,隻有鈴響兩下一人敲一下),才正式預警。阿霧和阿沙按這個方法值守,再也沒誤過預警。
秋末的時候,“感知互聯圖譜”的效果越來越顯著:聲沙霧、色紋水等生態變異都能及時應對,麥田的長勢比往年還好;各部落的人再也不爭執“誰的感知方法準”,而是互相提醒、互相配合;孩子們也在和成人的協作中,學會了更靈活的感知方式,比如從岩紋的變化判斷河脈的情況,從水紋的波動判斷風脈的變化。
除夕夜,天下城的篝火在生態感知台旁點燃。阿霧和阿沙一起值守,阿霧聽霧聲,阿沙看沙粒,鈴響兩下時,大家一起笑著預警;阿石和阿浪一起檢查岩脈和河澤,阿石看岩色,阿浪嘗水味,發現異常就一起應對;孩子們舉著感知互聯圖譜,在篝火旁唱著新的歌謠:“聽一聽,看一看,協同起來不怕難;嘗一嘗,辨一辨,生態變異全看穿……”
龍弈站在篝火旁,看著大家協同感知、共同應對的身影,心裡無比堅定:天下城的“天下”,從來不是靠單一的感知方法,也不是靠某一部落的專屬智慧,是靠各部落願意放下認知壁壘,一起探索“多感協同”的共生之道。感知的本質不是“記住方法”,是“用心觀察、靈活應對”,隻要大家能一起感知、一起行動,就沒有應對不了的生態變異,沒有守不住的家園。
開春的時候,生態感知台旁立了塊“感知協同碑”,碑上刻著“多感互聯,協同共生,天下共安”十二個字,碑旁種了片“協同感知林”,每棵樹都由兩個部落的人共同栽種,樹下埋著感知互聯圖譜的拓片。每天都有人來這裡,一起聽霧聲、看沙粒、辨岩色、嘗水味——他們都知道,這裡不是某一部落的感知台,是所有願意以協同感知為橋、以全域生態為目標的人的精神聖地,是真正“協同感知,天下永盛”的天下。
喜歡異世謀主:亂世定鼎請大家收藏:()異世謀主:亂世定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