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
清晨七點的北京,陽光清澈得如同濾過,空氣中還殘留著高原特有的清冽草木香。萬一樂奶奶家那座山間小院,已經充滿了生活的暖意。
萬一樂站在院酒店中一株開得正盛的格桑花旁,手中的手機屏幕亮著,視頻通話的界麵裡,星兒紅撲撲的小臉幾乎要貼到鏡頭上,烏溜溜的大眼睛亮得驚人。
“哥哥!哥哥!看!看!”星兒興奮地喊著,小奶音又脆又亮,帶著毫不掩飾的炫耀。她努力把一隻小手高高舉起,湊到鏡頭前。那是一隻用新鮮翠綠的草葉編成的蝴蝶,翅膀有些歪斜,觸角一長一短,但那份稚拙的努力和蓬勃的生命力,卻透過屏幕撲麵而來。
“奶奶教我的!小蝴蝶!飛飛!”她模仿著蝴蝶扇動翅膀的樣子,小手笨拙地搖晃著草蝴蝶,咯咯的笑聲像一串銀鈴灑落。
萬一樂的目光落在星兒身上,曾經如同沉重枷鎖、死死纏繞著她的濃重灰黑色業力絕望驚惶),如今已淡薄得如同晨霧,幾乎難以察覺。
取而代之的,是一層均勻覆蓋在她小小身體上的、溫暖而健康的粉白色氣息,如同初綻的花苞,充滿了勃勃生機和純淨的安寧。
這變化,源於親情的撫慰,源於安全穩定的環境,也源於萬一樂長久以來以自身高階願力對她業力的持續淨化。
他臉上慣有的那種如同冰封雪原般的冷漠,在星兒純粹的笑靨和獻寶似的草蝴蝶麵前,悄然融解。
一絲極淡、卻真實存在的暖意,如同投入冰湖的石子漾開的漣漪,在他眼底深處微微蕩漾開來。他嘴角的線條,似乎也柔和了那麼一分。
“嗯,看到了。”萬一樂的聲音透過聽筒傳出,依舊沒什麼起伏,卻少了平日的冷硬,多了一絲不易察覺的溫和,
“很漂亮。星兒真棒。”
“哥哥什麼時候回來呀?奶奶說今天給我做糌粑糕!”星兒把草蝴蝶寶貝似的抱在懷裡,大眼睛忽閃忽閃,滿是期待。
“快了。”萬一樂的目光越過手機屏幕,似乎穿透了千山萬水,落在那張無憂無慮的小臉上,“在家聽奶奶話。”
“嗯!星兒最聽話了!哥哥再見!”星兒用力點頭,衝著鏡頭大大地親了一口,才依依不舍地被奶奶笑著抱開。
屏幕暗了下去,萬一樂握著手機,站在格桑花叢邊,清晨的風帶著涼意拂過他的額發。
心海中,那顆蓮子上的裂痕依舊存在,但星兒那粉白健康的氣息,如同最輕柔的羽毛,拂過心海,帶來一絲短暫的慰藉與清明。
他收起手機,最後看了一眼沐浴在晨光中寧靜的酒店,身影無聲無息地淡化、消失。
……
2023年7月28日,上午十點三十分。北京西南,房山深處。喧囂的城市被層層疊疊的蒼翠山巒隔絕在外。
雲居寺依偎在石經山的懷抱中,紅牆灰瓦在濃密的古鬆翠柏間若隱若現,悠揚而沉緩的誦經聲和清脆的簷鈴聲在山穀間回蕩,更添幾分古刹的幽深與肅穆。
萬一樂的身影出現在石經山一條僻靜的石階小徑儘頭。他沒有驚動任何僧人,如同一個最普通的遊客,氣息收斂到了極致。
他此行的目標明確——藏經洞。那些深藏山腹、曆經千年風雨戰火而幸存下來的石刻佛經,並非為了他自身的修行慈航之境已成,業力鍛體、願力煉心的過程雖未完善,但本質已成),而是為了洞壁上那些冰冷石版中,可能蘊藏的、關於“業力”與“願力”如何被凡俗之軀安全引動、利用的古老智慧碎片。
他要為廣大人民,鋪就一條可循的、通往超凡的階梯。
藏經洞內,光線幽暗。空氣裡彌漫著岩石、塵土與漫長歲月交織而成的獨特氣息,陰涼而沉厚。
無數巨大的石板層層疊疊,整齊地鑲嵌在洞壁開鑿出的石龕中。上麵鐫刻著密密麻麻、字跡或違勁或秀逸的經文。時光在冰冷的石麵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
萬一樂伸出手指,指尖帶著一絲極淡的金芒,輕輕拂過一方刻著《大乘起信論》的石版。粗糙冰冷的觸感傳來,但在他慈航境界的感知下,那些文字仿佛瞬間活了過來,化作流淌的智慧之河:
“…依一心法有二種門。雲何為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經文闡述著心性的根本與生滅變化。
萬一樂心念電轉:“心真如門,指向本源清淨,可對應開辟識海,作為吸納、存儲願力之基,即‘心田’或‘願海’雛形…心生滅門,流轉不息,正契合業力之生滅輪轉,可視為引動天地間駁雜業力、錘煉己身的法理依據…”
他緩步前行,指尖劃過一方又一方石經。
《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掠過識海,化作剝離雜念、保持心念純淨、使識海穩固不受外邪業力反噬)侵擾的護持心法;
一部殘破的、關於“焰口施食”儀軌的經版,其描述轉化餓鬼道怨力業力的一種形態)為福德資糧的儀軌框架,被剝離了宗教外殼,留下“引渡、轉化特定負麵能量”的核心思路;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華嚴經》中“一微塵中悉有塵數刹海”的宏大法界觀,則隱隱印證著個體小宇宙與天地大宇宙間業力、願力流轉呼應的可能…
當他走到一個相對開闊的石室,中央供奉著一尊風化嚴重、麵目已模糊的古樸石佛前時,腦海中關於“業力九鍛”與“願力九煉”的凡人法門雛形,已逐漸清晰。
他凝視著石佛低垂的眼瞼,那沉澱千年的願力佛光雖對他自身蓮子裂痕的修複效果甚微,卻如同一個完美的參照物,無聲闡述著願力凝聚、沉澱、升華的漫長過程。
盤膝坐於冰冷石地,萬一樂意識沉入心海,並非修煉,而是以浩瀚慈航境界為基,以雲居石經為磚石,以石佛願力為標尺,開始推演、架構那通向超凡的“渡己”之路。
……
凡人修行法門推演:
1.根基:識海開辟與心田奠基對應淨塵初階起點)
法門核心:源自《大乘起信論》“心真如門”之理。修行者需澄心靜慮,觀想己心如澄澈虛空,於冥冥之中感應、開辟一處精神本源之地,謂之“識海”。此乃容納願力、凝聚心神之基。
石經印證:指尖劃過一方刻有《楞嚴經》“七處征心”片段的石版,經文對“心在何處”的層層辨析,被提煉為引導修行者內觀、定位精神本源的輔助法門。
外在表現:識海初辟,心神凝聚,精神感知提升,初步強身健體,掌控自身情緒雜念。
……
2.業力九鍛:引業為火,鍛體成鋼
法門核心:契合《金剛經》“應無所住”及“焰口”轉化之理。修行者需運轉特殊心法,使自身精神頻率與天地間遊離的駁雜業力或主動引導接觸特定對象的表層業力)產生微弱共鳴。以此為引,將業力“牽引”入體,視作鍛造熔爐中的“逆火”!
過程與代價:
引業入體,如同引火焚身!初期痛苦無比,業力衝刷筋骨血肉,帶來撕裂、灼燒、冰凍、窒息等種種負麵感受,此乃“鍛”之真意——毀滅舊質,催生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