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係邊緣奧爾特雲內側2026年9月1日
萬一樂懸停在冰冷與虛無的交界處。身後,是依舊能感受到微弱太陽風粒子流的內太陽係;身前,是更為廣袤、沉寂的星際空間,太陽在此已縮小為一顆異常明亮的恒星,光芒微弱而冷漠。
他花費了兩天時間,以遠超光速的感知,近乎瞬移般地巡行了一圈太陽係的廣義邊界。他的目光穿透了柯伊伯帶冰封天體的寂寥,掃過了奧爾特雲可能存在的彗星搖籃的黑暗,最終投向了係外無垠的深空。
眼前的景象,卻讓他心頭籠罩上一層沉重的陰影。
並非純粹的黑暗。在他的感知中,整個太陽係,乃至目光所及的遙遠星空,都仿佛浸泡在一種無形無質、卻又無處不在的“介質”中。這種介質充滿了衰敗、死寂、終結的意境,它緩慢地侵蝕著一切能量和物質,使其趨向於熱寂與消散。
這便是他在金星遺跡處感知到的“虛空業力”的宏觀顯現!
看起來,它並非源自某個具體星體或事件,而是彌漫於整個宇宙空間,如同宇宙的背景輻射,卻是負麵的、熵增的終極體現。
太陽的光芒、行星的活力,乃至生命本身,似乎都是在與這種無處不在的虛空業力進行著永恒的抗爭。
他所在的太陽係,因為那層已然失效的古老防護大陣,或許在過去某種程度上削弱了這種侵蝕,虛空業力已經無孔不入地滲透周圍的一切,甚至有向著太陽係而來的趨勢。
他的思維無限延伸,推及整個銀河,乃至宇宙中心那理論上應該無比輝煌、能量活動劇烈的玄都超級星係。
即便在那裡,恐怕也難逃這虛空業力的籠罩。或許,也存在類似地球、甚至更先進的文明,在苦苦支撐,尋找超脫之道。
“不能再向前了。”萬一樂心中明了。以他此刻的能力,雖能化身光速甚至超光速行進。
但一旦遠離太陽係,進入真正空曠的星際空間,失去明確的時空參照,一來一回所需的時間將以年甚至更久計算。地球的進化正處於關鍵時期,他不能離開太久。
希望,還在那些古人遺留的陣法上。特彆是冥王星那個相對完整的小型傳送陣。
地球秦嶺基地深處超維實驗室同日下午
萬一樂的本體回歸,直接出現在一座守衛森嚴、融合了最尖端科技與願力符文的純白色實驗室內。實驗室中央,正是他從冥王星帶回的那座直徑約五米的金屬平台傳送陣,周圍連接著無數精密的分析儀器。
早已接到通知等候在此的,是華夏乃至人類文明中最頂尖的一批科學家,約二十餘人。
他們年齡不一,但眼神都銳利而專注,周身散發著寧靜而強大的願力波動——最低也是煉心四重後期,大部分是煉心五重,甚至有三位達到了六重境界。
為首的老者,更是與張啟明教授一樣,達到了七重初期,胸前隱有銀光流轉。他們是新紀元科學的燈塔。
“萬先生。”為首的老院士白發抖擻,名為錢瀚林,是理論物理和能量學的泰鬥,他推了推眼鏡,目光灼灼地盯著傳送陣,沒有絲毫寒暄的意思,
“這就是那個…外星造物?奇妙,太奇妙了!它的能量導引結構完全違背了現有的物理框架!”
萬一樂點頭,將他關於虛空業力的發現、陣法可能的作用空間中轉、抵抗侵蝕)以及驅動能量可能是“靈氣”的推測,簡要告知。
“靈氣…一種更本源的能量形式…”一位年輕些的、專攻量子場論的女科學家喃喃自語,眼神發亮,
“類似於希格斯場激活前的底層能量海?願力是由生命意識激發並賦予秩序的特定能量,那麼靈氣可能就是未被‘加工’的原始能量?”
“嘗試用願力注入節點a7。”錢老直接下令。他們早已對陣法進行了初步掃描和建模。
一名研究員立刻操作,精純的願力通過特製導管注入陣法的一個節點。陣法微微一亮,浮現出極其黯淡、閃爍不定的複雜光紋,但隨即迅速熄滅。
“排斥反應強烈!願力無法穩定駐留!”“嘗試核聚變能量輸出,模擬高能等離子流衝擊b序列能量通道!”
實驗室一角,一個小型托卡馬克裝置啟動,被約束的高溫等離子流被精準引導至陣法另一處。
這一次,陣法亮起的時間稍長,甚至引發周圍空間微微扭曲,但最終還是歸於沉寂,平台表麵甚至出現了一絲過載熔毀的跡象。
“不行!能量屬性不匹配!核聚變能量太過爆烈,缺乏‘秩序性’,無法驅動其空間定位功能!”
實驗暫時陷入僵局。
科學家們並未氣餒,反而更加興奮,圍繞著全息投影上的陣法結構模型激烈討論起來。
“看這裡!c區回路的結構,是不是有點像‘伏羲’架構裡的混沌計算模塊?”
“它的能量緩衝方式…需要一種兼具高強度、高穩定性和一定‘靈性’或者說‘信息承載能力’的能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或許…不是單純替代,而是需要一種‘轉換器’?將願力或核聚變能轉換成近似‘靈氣’屬性的能量?”
“或者,我們能否逆向工程,仿製其核心結構,製造出我們自己的、基於願力驅動的‘星門’?”
討論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多的科學家不自覺地進入了“超頻”狀態——這是煉心者獨有的能力,思維速度、聯想能力和計算力瞬間飆升,眼中閃爍著睿智的光芒。
實驗室裡隻剩下快速的話語、飛舞的全息數據和偶爾爆發的恍然大悟的驚歎。
萬一樂靜靜地看著,心中欣慰。他將陣法留下,交由這些最聰明的大腦去攻克。相信不久之後,必有進展。
基地指揮室稍後
萬一樂與鄭毅會麵,鄭毅遞過來一份厚厚的報告。
“萬先生,這是目前國內部分未公開的最高科技進展彙總,以及全國動植物啟靈監測報告。”
萬一樂快速翻閱。
科技方麵:
生命科學:基於願力引導的精準基因編輯技術取得突破,已能無損修複端粒損耗和絕大多數基因缺陷。
結合基於靈植提取物和合成生物學製造的“築基丹”、“培元液”,理論上可將普通人類的基礎壽命極限提升至150200歲,且大幅增強細胞活性。
這與業力鍛體毫不衝突,反而是極佳的補充,相當於為修行打下了無比完美的肉身基礎,預計能大幅提升鍛體前期的成功率和速度,甚至說不定能為突破鍛體九重提供一些助力。
能源與航天:“燧人氏”核聚變堆小型化、高效率化持續進步。
最新型的“後羿級”星艦試驗機,理論極限航速可達光速的15依靠持續聚變推進和願力場抵消相對論效應),地月、地火運輸已成常態。
小行星帶采礦已實現全自動化,資源極其豐富。
空間建築:在充足能源支持下,首個大型軌道棲息地“蓬萊”已完成主體結構建設,設計容納常住人口五萬,擁有完整生態係統,可作為深空探索的前進基地。
更多大型空間站、船塢正在規劃中。
啟靈監測報告:
五個大型修行聖地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天山山脈、秦嶺、大興安嶺):靈植茂盛,靈氣願力濃鬱到一定程度後的自然升華)氤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