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星石軍,100人):同樣環境險惡。測量了太陽係最強烈的風暴係統,並采集了大氣中富含氫、氦、甲烷的深藍色冰晶,其內部壓力結晶形態獨特。
冥王星龍四、張林,60人):在這顆遙遠的矮行星上,小隊除了常規的資源勘探發現大量氮冰、甲烷冰、一氧化碳冰混合物),重點複查了之前發現的古人中轉站遺跡。
他們報告,在遺跡外圍區域,發現了新的異常:一些建築殘骸上有被某種極度“寂滅”、充滿終結意境的業力侵蝕過的痕跡,與之前在金星感受到的虛空業力類似,但似乎更…‘新鮮’一些?還有極其微弱的能量殘留,無法解析,卻讓人本能地感到不安。這份報告被標記為最高優先級,立刻傳回了地球。
九支小隊,九份沉甸甸的收獲。它們不僅是物質資源的寶庫,更是人類認識太陽係、理解宇宙奧秘的關鍵拚圖。
地球,秦嶺超維實驗室&全球聯合材料研究中心2026年12月中旬至2027年1月
隨著各行星勘探小隊采集的樣本和數據陸續送回,全球材料科學領域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盛宴。
在gga框架下,由神州主導,彙集了全球最頂尖的材料學家、物理學家、能量學家,成立了數個專項攻關組,基於空間陣法的解析成果和源源不斷的外星樣本,開始了瘋狂的仿製與研究。
實驗室裡,各種奇特的材料被置於極端環境下進行測試:
月球的高純矽晶簇被嘗試用於構建能量導流回路;
金星的超高壓硫碳化合物晶片被研磨成粉,試圖複刻陣法節點所需的超導特性;
水星的太陽風玻璃被聚焦能量轟擊,觀察其能量儲存與釋放模式;
甚至冥王星那被寂滅業力侵蝕過的殘骸樣本,也被小心地隔離研究,試圖理解那種可怕的侵蝕力量的本質,並尋找抵抗甚至利用它的可能性。
過程遠比想象中艱難。那些來自外星的材料,其形成環境無一不是極端中的極端,想要在地球或近地軌道實驗室裡複現,需要耗費驚人的能量和極其精巧的工藝控製。
“不行!第377次合成試驗失敗!結構穩定性在注入願力的瞬間就崩潰了!”
“木衛二的有機冰樣本在模擬其深海高壓環境時,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變異,能量傳導率暴跌…”
“嘗試用火星粘土合成陣法基板…強度夠,但能量共鳴性太差,無法承載空間定位所需的精密波動。”
失敗是常態,但每一次失敗都加深了研究者們對那古老空間陣法的理解。
他們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種能量裝置,更是一種對宇宙空間本身規則的深刻理解和應用。
“看這裡!”一位歐羅巴的科學家激動地指著能量模擬圖,“當‘偽靈氣’能量以特定頻率穿過這個仿製節點時,它並沒有直接打開通道,而是…而是像在緊繃的空間結構上‘敲擊’出了一個極微小的‘諧振點’!雖然無法維持,但這證明我們的方向是對的!空間穿越的本質,或許不是‘撕裂’,而是‘共鳴’與‘折疊’!”
這個發現讓所有研究者振奮。他們對空間理論的理解驟然提升了一個層次。
雖然依舊無法製造出穩定的星門,但他們已經能從理論上更清晰地描述空間跳躍的過程,甚至開始設計基於此理論的、更高效的長距離航行算法雖然目前還沒有引擎能實現)。
然而,最大的瓶頸依然如故——材料。
他們能夠仿製出陣法的結構,甚至能用替代材料勉強實現極其短暫不足毫秒)的、極不穩定的空間諧振現象,但無法維持。
關鍵節點的核心材料,其獨特的原子排列和能量親和性,是地球乃至目前發現的太陽係任何材料都無法完美替代的。
仿製出的,最多隻能算是半成品,或者說是證明了理論可行的“概念機”,離實用化還有遙不可及的距離。
“我們就像一群試圖用木頭和石頭造出芯片的原始人。”
錢瀚林院士對萬一樂彙報時,無奈地苦笑,“我們理解了圖紙,甚至理解了部分原理,但我們沒有矽,沒有光刻機。我們現在做的,隻是證明了‘電流’的存在,並且用礦石和銅線勉強讓燈泡閃了一下而已。”
萬一樂沉默地看著實驗室中央那個不斷嘗試激發、又不斷在炫目的能量閃光中崩潰的仿製星門模型,以及旁邊全息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失敗報告和理論推演。
“差距在材料,根源在能量和環境。”他緩緩開口,“繼續研究,不要停止。同時,加大對各行星極端環境區域的勘探力度,重點關注那些能量異常富集或結構奇特的區域,我也會去一些地方看看。”
他知道,解開這空間之謎的鑰匙,或許就藏在太陽係乃至更遠方那些人類尚未觸及的極端角落。而在此之前,人類所能做的,就是不斷積累、不斷嘗試,用智慧和毅力,一點點縮短這跨越了不知多少萬年的技術鴻溝。
喜歡逆命菩提請大家收藏:()逆命菩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