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興慶府
李元昊,這位剛剛嶄露頭角、野心勃勃的黨項首領,此刻麵色陰沉地看著手中的軍報。上麵詳細描述了數支精銳小隊在邊境線上遭遇的詭異慘敗。
對方人數不多,但個個悍不畏死,力大無窮,更有一股令人心悸的煞氣,往往一個照麵就能衝散己方陣型,手段狠辣果決,與以往宋軍的風格大相徑庭。帶隊者,是一個麵有刺字的漢人將領,名叫狄青。
“狄青…”李元昊咀嚼著這個名字,眼中閃過一絲厲色。他麾下也有幾位修煉了族中秘傳功法同樣是依賴日漸稀薄的靈氣)的“鐵鷂子”勇士,實力約摸相當於鍛體四五重的樣子,在戰場上已是難得的好手。
但據逃回來的士兵描述,那狄青及其部下展現出的力量和速度,恐怕已接近甚至超越了鐵鷂子中的佼佼者!
“宋人何時有了這等練兵之法?”李元昊心中驚疑不定。他自詡雄才大略,積極學習漢文化,改革兵製,創立文字,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與北宋分庭抗禮甚至取而代之。
如今宋軍邊境突然出現這等變化,讓他感到了強烈的威脅。
“查!給本王徹查!那個狄青,還有他背後的能人,到底什麼來路!”
他厲聲下令,同時加緊了稱帝的步伐,並命令鐵鷂子加緊修煉,籌備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他絕不能容忍任何打亂他宏圖大計的因素出現。
就在狄青於西北攪動風雲之際,萬衍的本體則悠遊於中原各大名山古刹之間。他收斂了絕大部分氣息,如同一個普通的遊方士,拜訪了此時佛道兩家的諸多高人。
在終南山,他與一位年近百歲、精神卻異常矍鑠的老道長坐而論道。老道修煉的乃是正宗丹鼎之術,吞吐日漸稀薄的天地靈氣,苦修一甲子,也不過堪堪達到煉心三四重、鍛體二三重的境界以此世標準已屬絕世高人)。萬衍並未直接傳授新法,而是與之探討“心神”與“外丹”、“內景”與“天地”的關係,言語間微露願力修行之妙,引得老道時而沉思,時而恍然,視萬衍為天人。
在嵩山少林,他與寺中方丈切磋武學禪理。少林武僧多以錘煉肉身、激發潛能為主,輔以禪定靜修。萬衍點出“殺戮業力”與“慈悲願力”轉化之機,暗示了一條不同於純粹苦修的殺伐護道之路,讓方丈震驚不已,連呼“佛法無邊”。
他一路行去,或點化,或論辯,或僅僅是靜靜聆聽。他發現這個時代的修行者雖因靈氣衰竭而境界低微,但其中不乏真正有大智慧、大毅力之人,他們對天地的感悟、對心性的磨練,有著獨特的見解,甚至能給他一些啟發。
臨彆各處,他都會留下一句:“若欲探討天地至理,可於下月初九,月圓之夜,擇五嶽之巔相候。”
他並未言明自身身份,但那超凡的氣度與深不可測的言論,已讓這些高人心中將其視為陸地神仙之流,紛紛鄭重應下此約。
北宋是道教的極盛時期,尤其是宋真宗和宋徽宗兩朝。五嶽作為道教洞天福地,迎來了大規模的建設。
東嶽泰山:碧霞元君泰山奶奶)信仰在北宋開始興起並廣泛傳播。
西嶽華山:陳摶老祖“睡仙”)在此隱居,與宋太祖、宋太宗交往的傳說廣為流傳,使華山道教地位超然。
中嶽嵩山:道教“第六小洞天”,山中道觀眾多。
朝廷出資敕修了大量宮觀,並賜予田產,道士數量大增,五嶽成為了全國性的道教活動中心。
宋真宗趙恒是曆史上著名的“神道設教”的皇帝。在泰山完成“封禪”大典後,他為了將這場神聖運動推廣全國,於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詔令加封五嶽為“帝”,並派遣官員為它們舉行了隆重的“加冕”儀式:
東嶽天齊仁聖帝泰山)—兗州奉符縣今山東泰安),五嶽之首,主生死、王朝更替。
西嶽金天順聖帝華山)—華州華陰縣今陝西華陰),以險著稱,道教“第四小洞天”。
中嶽中天崇聖帝嵩山)—河南府登封縣今河南登封),毗鄰東京汴梁,北宋皇室祭祀重點。
南嶽司天昭聖帝衡山)—潭州衡山縣今湖南衡陽),主星辰、分野。
北嶽安天元聖帝恒山)—北宋及曆代王朝皆祀曲陽恒山,直至清初才改祀山西渾源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