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五嶽從“山神”正式晉升為“帝”,地位極高。同時,還給五嶽“配妻”,冊封了五位“夫人”。
萬衍來到五嶽腳下五帝廟,看到了供奉著身穿袞冕、一副人間帝王模樣的五帝大型主神塑像,莊嚴肅穆。
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四年加封五嶽為“帝”後,還為他們製定了全套的帝王禮製。
詔書明確要求為五嶽大帝製作“袞冕之服”,即帝王的冠冕和龍袍。
曆史記載,在加封儀式中,朝廷曾派遣重臣如翰林學士)作為特使,帶著內廷製作好的帝王袞冕,前往各嶽廟,為神像“穿戴”上帝王衣冠,完成“加冕”儀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分彆在五帝廟留下五幅觀想圖後,萬衍離去。
朝廷之內,氛圍微妙。西北的捷報雖被狄青和種世衡刻意低調處理)還是通過樞密院的渠道零星傳回,讓一部分力求振作的官員感到振奮。
但更多的則是疑慮和不安。狄青一個麵涅將軍,如何能屢立奇功?其中是否有詐?莫非是邊將虛報戰功?文官集團中,質疑之聲漸起。
而垂簾聽政的劉太後和逐漸開始接觸更多政務的仁宗皇帝趙禎,對此事的看法也不儘相同。
劉太後更傾向於謹慎,擔心邊將坐大,尾大不掉;而趙禎在經曆了那夜與萬衍的“對話”後,內心深處隱隱希望這些捷報是真的,希望大宋能有一支可戰的強軍。
這種微妙的分歧,在朝堂暗流湧動。
恰逢全國多地春夏之交降雨偏少,已有旱情苗頭,朝野上下憂心忡忡。經大臣合議,決定於下月初九,於南郊圜丘舉行盛大的祭天祈雨大典。皇帝將率百官親自主祭,劉太後亦將鳳駕臨朝,以示隆重。
一時間,整個汴京朝廷機器都圍繞祭天大典運轉起來。禮部官員忙得腳不沾地,製定儀程、安排祭品、修繕祭壇;禁軍加緊操練,負責安保環衛;開封府則需確保京城治安,清理街道。
萬衍悄然回到了汴京城。他沒有再去皇宮,而是在汴河畔一家頗為雅致的客棧住了下來,每日裡或是品茶聽曲,或是漫步街頭,感受著這座城市最真實的脈搏。
客棧酒樓之中,祭天祈雨自然是頭等話題。
“聽說官家要親自主祭呢!真是仁德之君啊!”
“希望能感動上天,降下甘霖吧,不然地裡的苗可都要旱死了!”
“唉,年年祭祀,也不知有用沒用…聽說西北又在打仗了?”
“噓…慎言!不過好像咱們這次沒吃虧?有個狄青將軍挺厲害的…”
“狄青?好像是個臉上刺字的軍漢?能有多厲害?怕是吹出來的吧…”
民眾的議論中,交織著對天災的憂慮、對皇帝的期盼、對邊事的模糊關心,以及根深蒂固的文武偏見。繁華之下,是普遍的焦慮和對未來的不確定。
萬衍靜靜地聽著,一切都在他的感知之中。
他站在客棧窗前,望著窗外燈火闌珊的汴京夜景,目光似乎穿透了時空,看到了南郊那座正在加緊準備的祭壇,也看到了那五座屹立於華夏大地、即將迎來非凡之約的雄渾山嶽。
山雨欲來風滿樓。
喜歡逆命菩提請大家收藏:()逆命菩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