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北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春三月,祭日)
(地點:汴梁南郊祭壇)
晨曦微露,汴梁城萬人空巷。通往南郊的禦道早已淨水潑街,黃土墊道,戒備森嚴。儀仗鹵簿自皇城迤邐而出,旌旗蔽日,傘蓋如雲。禮官肅穆,禁軍威武,樂隊奏響莊嚴的雅樂,聲震雲霄。
官家趙禎身著十二章袞冕,乘坐玉輅,由文武重臣、宗室親王簇擁著,緩緩駛向南郊。道路兩旁,跪滿了黑壓壓的百姓,山呼萬歲之聲此起彼伏,彙聚成一股龐大而混雜的願力流——其中有真誠的敬畏、對風調雨順的祈求微弱的願力金光),也有麻木的順從、對皇家威儀的恐懼灰白、慘白的業力)。
萬衍隱在人群之中,亦是雲端之上,他的視角超然物外。他能看到,那龐大的儀仗隊伍本身,就凝聚了這個帝國此刻最濃烈的業力與最微弱的願力。
官員們神色肅然,心中卻念頭紛雜:呂夷簡的沉穩中帶著對禮製的堅持淡金);張耆的恭敬下藏著對太後意向的揣測與不安濁黃交織慘白);更多官員則是按部就班,思緒早已飛向祭典後的賞賜與宴席深淺不一的濁黃、灰白)。
太後劉娥鳳輦同行,位於皇帝儀仗之後,規格僅次天子。她麵色平靜,簾幕低垂,無人能窺知其內心。
但萬衍能感知到,那墨綠色的權柄業力仍在翻湧,隻是被強行壓製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深沉的思量一絲極淡的、不確定的金色願力在萌芽,關於身後之名)。
辰時正,大隊人馬抵達南郊圜丘祭壇。壇體恢弘,依古製而建,共三層,象征天、地、人。壇上設昊天上帝神位,以及日月星辰、風雲雷雨、五嶽四瀆、山川社稷諸神從祀牌位。
天色未明,南郊圜丘祭壇周遭已是燈火通明,肅穆異常。三層圓壇巍然矗立,上層徑二十一丈,中層徑二十五丈,下層徑二十九丈,皆合陽數。壇麵鋪設青色琉璃磚,在晨曦微光和無數火炬照耀下,泛著清冷神聖的光澤。各層欄楯、燎爐、神位、爵坫等一應祭器早已陳設整齊,依周禮古製,分毫不差。
龐大的皇家儀仗鹵簿自皇城排出,旌旗、傘扇、刀戟、金瓜、斧鉞……在初春的寒風中肅立,甲胄鮮明,鴉雀無聲。太常寺禮官、光祿寺奉禮郎、及諸執事官員身著齋服,神情凝重,各就各位。雅樂樂工於壇下東側列隊,鐘、磬、塤、篪、柷、敔等古樂器森然排列,靜候號令。
辰時初刻,吉時已到。太常卿高聲唱讚:“吉時到——迎神——!”聲落,樂工奮力敲擊編鐘、特磬,莊重宏大的《祥和之樂》驟然奏響,聲震四野,滌蕩人心。皇帝趙禎於昭亨門南門)外大次臨時帷宮)中,身著十二章袞冕玄衣纁裳,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在近侍護衛和文武重臣簇擁下,緩步走向圜丘。其步履沉穩,麵容端肅,心中雖思緒萬千,此刻亦努力摒除雜念,專注於祭祀本身。樂聲中,讚引官導引皇帝升壇,至昊天上帝神位前北向立。百官、宗室、使臣按品級序列於壇下相應位置,屏息凝神。香煙嫋嫋,從燎爐和香案上升起,彌漫開來,與清冷的空氣混合,帶著一種獨特的檀香與柏葉的氣息。
“奠玉帛——!”讚禮官再唱。皇帝從太祝官手中接過蒼璧青色玉璧,禮天),神情虔誠,雙手高舉過眉,緩步置於神位前的俎案上。接著,又奉上玄帛黑色帛束),同樣恭敬陳放。玉帛象征敬獻於天的至誠與財富。整個過程,雅樂由《祥和》轉為《肅和》,節奏舒緩,旋律莊嚴,烘托著儀式的神聖。
“進俎——!”此環節並非真的抬上整牲,而是象征性的儀式。奉禮郎抬著盛有犧牲通常為太牢:牛、羊、豬)的俎禮器)上前,皇帝依禮進行查看示意,表示祭品已備,潔淨豐盛。樂奏《凝和》,以示對上天賜予萬物、滋養眾生的感恩。
“行初獻禮——!”皇帝再次淨手後,從太尉手中接過盛滿醴齊一種甜酒)的爵杯。他麵向神位,深深揖拜,然後將爵中的酒緩緩酹灑在茅沙之上一種用於縮酒的束茅和沙子,象征神飲)。接著,太祝官跪讀祝文禱文),其文駢四儷六,內容無非是歌頌昊天上帝功德,陳述皇帝嗣承大統、謹守基業,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趙禎凝神靜聽,心中默念,試圖將自己的祈願融入其中。樂奏《壽和》,氣氛莊重而懇切。
“行亞獻禮——!”由太尉或高級宗室親王此次由一位趙姓親王)執行。禮儀與初獻相似,再次獻酒,但不再讀祝文。樂奏《豫和》,寓意天神已初步享祭,氣氛稍顯和豫。
“行終獻禮——!”通常由光祿卿或另一位高官執行,完成第三次獻酒。三獻禮成,表示祭祀的誠意已充分表達。樂奏《熙和》,音樂變得更為平和舒展,象征人與天之間的溝通趨於和諧圓滿。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撤饌——!”表示神靈已“享用”完畢,執事人員上前,恭敬地將祭品稍作移動,象征性地撤下。樂奏《雍和》,旋律恭敬而有序。
“送神——!”皇帝及所有參祭人員再次向神位行揖拜大禮,恭送神靈歸天。樂奏《祥和》與迎神同曲),有始有終,整個過程循環圓滿。
最後,也是最具視覺衝擊力的環節——“望燎——!”所有獻祭的玉帛、祝版寫祝文的木板)、芻蒿乾草)等,被執事人員小心地收集起來,抬至燎爐旁。皇帝在讚引官引導下,移至壇側專設的“望燎位”,目光追隨著那些承載著人間祈願的物品。
主燎官一聲令下,火炬投入堆滿柴薪的燎爐之中。霎時間,乾柴遇烈火,轟然作響,火焰衝天而起,高達數丈!濃密的煙氣混合著焚燒玉帛牲畜的特殊氣味,滾滾升騰,直上青雲,蔚為壯觀。
這衝天的煙火,象征著人間的敬獻與信息已上達天聽。樂奏《泰和》,宏大、熱烈、奔放,將祭天儀式的氣氛推向最高潮!
所有參與祭典的人員,包括皇帝趙禎,都凝望著那通天徹地的火焰與濃煙,心中充滿了對未知上天的敬畏、以及對於福祉的期盼。
也正是在這煙火最盛、人心彙聚的時刻,萬衍動了。
他於虛空之中盤膝而坐,意識沉入願力心海。那浩瀚如星海的願力之洋澎湃起來,虛蓮搖曳生姿。
慈航高階的磅礴力量被他調動,並非強行乾預現世,而是以一種極其精妙的方式,與他之前播下的種子——那分布於五嶽之巔、借五帝廟格局布下的《五嶽鎮神觀想圖》真意——產生了共鳴。
他低聲吟誦,聲音穿越時空,並非凡人所能聽聞,卻響徹在五嶽的山川靈性之中:“借爾山川之形,顯我願力之靈;以爾萬民之念,正此天地之心!”
刹那間——
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五座華夏巨嶽,於同一瞬間,輕微卻清晰地震動了一下!山鳴穀應,飛鳥驚惶!
正在南郊參與祭天、或於各地關注祭天的官員、百姓,皆感到腳下微微一顫,仿佛地龍翻身的前兆,不由驚疑不定。
緊接著,更令人駭然的異象發生了!
五道粗大無比的光柱,分彆自五嶽之巔衝天而起,光華顏色各異:青、赤、白、黑、黃,對應五行五方,純淨而浩瀚,驅散了周遭的一切業力陰霾!光柱直入雲霄,攪動風雲,使得整個中原地區的天象都為之變幻!
祭壇上的趙禎、太後、文武百官,以及所有參與祭典的人,全都目瞪口呆地望著這遠超理解的天地異變,許多人雙腿發軟,幾欲跪倒。
那五道光柱在天穹最高處彙聚,交融,化作一片朦朧的五色祥雲。祥雲之中,光影流轉,逐漸凝聚成五尊巍峨、莊嚴、充滿古老威嚴氣息的帝君虛影!
雖然模糊,但那冠冕服飾,那坐鎮四方的氣度,無不昭示著他們的身份——五嶽大帝!
“天啊!五帝顯聖!!”祭壇下,終於有官員崩潰似的喊了出來,撲通一聲跪倒在地。
如同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霎時間,從皇帝趙禎、太後劉娥,到文武百官、禁軍士卒、樂工儀仗,乃至遠處圍觀的黑壓壓的百姓,如同潮水般一片接一片地跪伏下去!山呼海嘯般的驚呼、祈禱、磕頭聲淹沒了整個南郊!
趙禎跪在祭壇最中央,仰頭望著那五尊籠罩在神光中的帝君虛影,心臟狂跳,血液奔湧。
他從未想過,祭天竟真的能引來如此神跡!這遠超他的認知和想象。是父皇、列祖列宗顯靈?還是……那位神秘先生的手段?他心中充滿了震撼、敬畏,以及一絲難以言喻的激動。
劉娥也徹底失態,鳳冠微斜,臉上寫滿了難以置信。她追求一世權柄,何曾見過如此真正的“神跡”?
萬衍的話語在她心中再次回響,對比眼前景象,她那墨綠色的權柄業力竟開始劇烈動搖、消褪,一種更為深沉宏大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萬衍於虛空之中,冷靜地注視著這一切。引導五嶽積累的微弱天地靈機,結合他浩瀚的願力,模擬出“五帝顯化”之景,並借助此界尚存的、對五嶽帝君最原始純粹的信仰紐帶,將其投射到所有心生感應之人眼中。
這並非真正的神明降世,而是他以大神通、大願力,撬動此界規則,上演的一場宏大“幻境”,一場旨在“篩選”與“啟示”的劇幕!
五色祥雲翻滾,那巍峨的中央黃帝虛影,仿佛緩緩抬起了手臂。
喜歡逆命菩提請大家收藏:()逆命菩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