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全國精銳部隊集中於首都汴京,導致邊境防禦空虛。
極度抬高文官地位,刻意打壓、猜忌武將。這嚴重挫傷了武將的積極性和榮譽感,使得“好男不當兵”成為社會共識。
2.“守內虛外”的戰略短視
將最好的資源、最精銳的部隊都用於對內控製,而不是對外防禦。當金兵南下時,我方龐大的軍隊體係完全無法有效組織起來進行野戰和救援,因為它本就不是為大規模對外戰爭設計的。”
範仲淹雖以文臣聞名,卻堪稱“文帥”典範,軍事才能突出,因此也十分了解。
“解決軍隊問題,應從“冗濫虛弱”到“精兵強將”
要在不動搖“強乾弱枝”根本國策的前提下,通過“提質增效”和“結構性調整”來重建戰鬥力。
1.逐步廢除“更戍法”,推行“將兵法”。
選拔有實戰經驗和威望的將領,賦予其長期指揮固定地區、固定部隊的權力如韓琦),實現“兵知將,將知兵”。初期可在西北邊境對西夏前線試點,成功後逐步推廣。
可以極大提高部隊凝聚力和指揮效率。同時,將領的任期和調防仍由中央樞密院控製,可防止其形成割據勢力。
2.裁汰“冗兵”,推行“精兵”政策
可以減輕國家財政負擔,將錢用在刀刃上,打造一支數量更少但戰鬥力更強的職業軍隊。
3.改革指揮體係,賦予前線“部分機斷之權”
皇帝和樞密院可製定戰略目標和總體規劃,但必須授予前線主帥臨機決斷、隨機應變的權力,廢除必須按“陣圖”作戰的僵化模式。同時,改革監軍製度,明確文官監軍的職責是監督後勤、紀律,而非乾涉軍事指揮。
這樣可釋放將領的軍事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戰場。
4.大力發展“不對稱優勢”
我們應當承認騎兵弱勢,轉而大力發展強弩技術神臂弓)、步卒重甲、城池防禦體係和水軍。通過技術和工程優勢,抵消遊牧民族的騎兵優勢。
如此揚長避短,在野戰中建立堅固的“移動堡壘”,在防禦中讓城池堅不可摧,”狄青言。
範仲淹接著說,“解決朝廷問題,應從因循苟且到勵精圖治。
核心思路:緩和黨爭,提高效率,打擊兼並,開源節流,為核心軍事改革提供穩定的政治環境和財政支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1.壓製黨爭,確立“國是”國家基本方針)
強調“和而不同”,要求各方將國家利益置於派係利益之上。一切以為國為民為首要,隻要堅持煉心,大方向不變即可。確立以“強兵、富民”為核心的“國是”,設立內閣,保持政策連續性,不因宰相更換而劇烈搖擺。
如此結束內耗,凝聚共識,為改革創造穩定的政治環境。
2.改革“恩蔭製”,打擊“冗官”
大幅縮減恩蔭的範圍和級彆,提高恩蔭入仕者的考核標準。改革科舉製度,增加“明法”律法)、“理財”等實用科目的比重,選拔更多具有實乾能力的人才。
可以遏製官僚隊伍無限膨脹的趨勢,提高官員隊伍的整體素質。
3.試行“方田均稅法”
重新清丈全國土地,核實土地所有者,按實際土地數量和等級征收賦稅。
此舉能沉重打擊豪強地主的土地兼並,迫使他們繳納本該承擔的賦稅,極大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同時減輕自耕農的負擔,緩解社會矛盾。
4.發展經濟,開源節流
進一步鼓勵工商業發展,完善榷場邊境貿易市場)管理,從對遼、西夏的貿易中獲取利潤。同時,大力削減皇室和朝廷不必要的祭祀、賞賜、工程等開支“冗費”)。
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開辟新的財源,為軍事改革提供資金保障。”
“好!很好!”
“朕可以全權授予你們,”趙禎言,“唯一要求,朕要看到一個嶄新的大宋!”
“末將明白!”
“微臣領旨!”
狄青、範仲淹跪下,重重應諾,眼中閃爍著領悟的光芒。陛下這是要將軍隊和官員的選拔,都與那五嶽煉心聖地徹底綁定,從根源上確保隊伍的純淨與高效。
範仲淹在一旁靜靜聽著,眼中亦流露出讚賞與凝重。陛下此舉,魄力極大,若能成功,大宋痼疾可除大半。但他也深知,這其中阻力必然驚人,需要他這位主持文政的改革者,與狄青這位掌控軍旅的悍將,緊密配合,方能成功。
趙禎看著殿下這一文一武,沉聲道:“範卿,狄卿,爾等一主內政,一主強軍,皆乃朕之倚仗。望爾等精誠合作,勿負朕望,勿負天下萬民之望!”
“臣末將)遵旨!”範仲淹與狄青齊聲應道,目光在空中交彙,雖初次見麵,卻已隱隱生出一種同為革新奔走的默契。
秋陽透過雕花窗欞,將三人的身影拉長,投射在光潔的金磚地上。一場席卷大宋全境的深刻變革,隨著這兩位關鍵人物的到位,正式進入了高速推進的軌道。
喜歡逆命菩提請大家收藏:()逆命菩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