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恒星占據宇宙的大多數。它們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都在穩定地進行氫核聚變,光芒溫和。
當核心的氫燃料耗儘,引力失去平衡,恒星外殼會劇烈膨脹,化為光芒萬丈但外袍稀薄的紅巨星。
在此期間,核心在引力擠壓下升溫,開始氦聚變生成碳和氧。
最終,紅巨星的外層物質被拋向太空,形成絢爛的行星狀星雲,如同恒星臨終前吐出的最後一口氣息。
而核心則坍縮成一顆致密的、由碳和氧構成的白矮星,它不再產生能量,依靠電子之間的簡並壓力與引力抗衡,體積僅如地球般大小,質量卻堪比太陽。
它將在往後的百億、千億年時光裡,靠著殘餘的熱量緩緩發光,如同宇宙中的一塊餘燼,最終徹底冷卻、暗淡,不再散發任何光和熱,成為一顆理論上存在,卻因宇宙年齡尚不足以讓其完全冷卻而極難被觀測到的黑矮星——這是恒星最漫長、最寧靜的死亡,一種永恒的、冰冷的沉睡。
2.大質量恒星的暴力美學:
對於那些質量遠超太陽的巨獸,其生命曆程更為激烈而短暫。
它們燃燒迅猛,在核心依次聚變出越來越重的元素,直至形成鐵核。鐵核聚變不再釋放能量,反而吸收能量,瞬間打破了恒星內部的平衡。
引力以無可阻擋之勢使恒星核心瞬間坍縮,電子被壓入原子核與質子結合成中子,釋放出巨大的中微子流和反衝激波,將恒星的外層物質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猛烈地拋射出去——這便是宇宙中最壯觀的煙火:超新星爆發。
其瞬間亮度足以超越整個星係!爆發之後,根據剩餘核心質量的不同:
若核心質量介於約1.4至3倍太陽質量之間,引力將電子與質子徹底擠壓成中子,形成一顆密度駭人聽聞的中子星。一勺中子星物質的質量就高達數億噸!它們通常高速自轉,擁有極強的磁場,如同宇宙中的燈塔,規律地發出脈衝信號。
若核心質量超過約3倍太陽質量,則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其無限坍縮,最終形成一個黑洞——一個引力強大到連光也無法逃脫的奇異區域,其邊界稱為“事件視界”。它是引力極致的體現,是時空本身的畸變,吞噬一切,隱藏著宇宙最深的秘密。
3.極低質量恒星的緩慢餘燼:
那些質量最小的恒星,核聚變反應溫和而緩慢,它們的壽命長得難以想象,甚至可能超過當前宇宙的年齡。它們最終會平靜地演化成氦白矮星,然後同樣走向冷卻成黑矮星的漫漫長路。
……
在這漫長的旅途中,萬一樂遇到最多的,並非生命,也不是這些走到了終點的奇特天體,而是那些處於主序星階段的、穩定燃燒的單顆恒星,它們構成了銀河係的背景光海。
此外,還有彌散在星際空間、色彩斑斕的星雲——它們是恒星的搖籃或是墳墓,由氣體和塵埃構成,孕育著未來的光明,或承載著過去的輝煌。
而占據宇宙絕大部分的,是那看似空無一物,實則充斥著暗物質、暗能量、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以及各種肉眼和常規儀器難以探測的能量流與微觀粒子的虛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些,才是宇宙真正的主體。
麵對前方的黑矮星和那片水之力枯竭的死寂區域,萬一樂知道,他需要更倚重對金、土之力的理解,才能繼續深入銀河之心。
這片星空,不僅展示著生命的脆弱與文明的短暫,更無聲地訴說著物質宇宙自身那漫長到令人絕望的生滅輪回。
他調整了一下自身內宇宙五行行星的運轉頻率,使之更契合前方的環境。然後,再次化作一道一閃即逝的流光,向著那片永恒的黑暗,謹慎地遁去。
萬一樂收斂氣息,以金、土之力為舟,悄無聲息地靠近了前方那顆黑矮星。
距離越近,那種源自存在本質的“死寂”感便越發強烈。它並非黑洞那般充滿吞噬性的狂暴,而是一種絕對的、永恒的“冷”。
它不再向外輻射任何能量,反而像一個宇宙真空吸塵器,貪婪地吸收著周圍空間中每一絲微弱的光子和熱量。
他的神念小心翼翼地包裹上去,試圖“閱讀”這顆星骸。
沒有熾熱,沒有波動,沒有生命,甚至幾乎沒有了“時間”流逝的痕跡。
它像一塊被宇宙遺忘的、冰冷到極致的墓碑,構成它的物質被壓縮到極致,主要是結晶態的碳或許是人類想象中最大的鑽石)和氧,結構穩定到幾乎無法被破壞,代表著物質在常規物理規律下所能達到的最終、最穩定的形態之一。
在這裡,火已徹底熄滅,水的流動與循環早已是遠古的記憶,木的生長與演化更是無從談起。
隻剩下極致凝聚、永恒不變的土,以及那堅硬、穩定、代表著物質結構最終定格的金。
萬一樂的內宇宙中,那五行行星係統似乎也受到了感應,運轉變得異常緩慢而沉重,尤其是代表“土”與“金”的行星,光芒微黯,仿佛在向這位走到了儘頭的“前輩”致意。
他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靜”,這種靜,不同於虛空,虛空尚且充斥著能量漲落和量子泡沫。
而黑矮星的“靜”,是能量活動降至接近絕對零度的死寂,是物質演化走到儘頭的終極沉默。
它仿佛在向萬一樂昭示著一條殘酷的宇宙真理:無論曾經多麼輝煌熾熱,無論曾經孕育過何等複雜的結構與或許存在的生命奇跡。
最終,都可能歸於這樣一片冰冷的、永恒的黑暗與寂靜。創造與毀滅,生機與死寂,不過是宇宙這偉大循環的一體兩麵。
也是這宇宙中,最平常不過的兩件事,就像人類的生與死一樣。每分每秒,都有人在死去,同樣有人在誕生,宇宙裡也同樣如此……
他在這顆黑矮星前停留了許久,並非為了獲取什麼,更像是一種憑吊,一種對自然法則的敬畏。
眼前這顆黑矮星,就是一顆走到了時間儘頭,徹底“死亡”的恒星。
它不再有火的熾熱,水的流動,木的生長,隻剩下極致壓縮後,代表永恒沉寂與物質最終形態的土與金碳結晶可能形成宇宙中最大的鑽石)。
它靜靜地懸浮在那裡,吸收著周圍一切微弱的光和熱,像一座宇宙墳墓的墓碑。
隨後,他深深看了一眼這宇宙的終極墓碑,轉身,再次融入金土之力的脈絡,繼續向著銀河係那依舊充滿未知與活力的深處遁去。
這片死寂之地,如同一段沉重的間奏,讓他對“生”與“變”的價值,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喜歡逆命菩提請大家收藏:()逆命菩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