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星辰科技ai係統上線!行業革新
四月二十八上午10點,星辰科技總部a座頂層的“星穹”發布廳內,氣氛熱烈得仿佛要衝破穹頂。這座可容納500人的發布廳以“未來能源”為設計主題,穹頂的環形ed屏如浩瀚星河,流動的藍色數據流像瀑布般傾瀉而下,與地麵直徑8米的全息投影台交相輝映,折射出細碎的科技光粒。四周的8根透明立柱內嵌觸控屏,實時滾動著全球新能源行業的動態數據——從青海光伏基地的實時發電量,到歐洲電網的負荷曲線,每一組跳動的數字都透著前沿領域的緊張與期待。
發布廳前方的主舞台采用銀灰色啞光金屬搭建,與科技藍的背景屏形成鮮明對比。背景屏中央,“新能源ai管理係統——啟星1.0”的字樣以3d立體效果呈現,金屬光澤隨光影流轉;下方的“智能調度·高效節能·行業革新”標語旁,綴著細碎的光效粒子,仿佛是係統啟動前的能量蓄力。舞台兩側的音響采用全息聲技術,確保每個角落都能清晰捕捉到發言者的聲音。
台下座無虛席,連過道都臨時加了折疊椅。前排貴賓席上,遠航新能源ceo趙峰身著深色西裝,手中的會議手冊已被翻得卷邊,“啟星1.0核心參數”頁上,紅色標記筆勾勒出“儲能利用率92”“故障預警48小時”等關鍵數據;國家電網技術總監李教授戴著金絲邊眼鏡,指尖在平板電腦上快速記錄,屏幕上是他提前整理的適配需求;歐洲能源聯盟代表安娜女士則頻繁與身旁的助手交流,眼神裡滿是評估的審慎。
後排的技術專區,幾位穿著競品企業工裝的工程師緊握著筆記本,筆尖懸在紙麵——“啟星1.0”的雲南試點數據上周已在行業內小範圍流傳,“發電效率提升15”的數字讓他們既懷疑又緊張,今天特意趕來,就是想親眼驗證這份“顛覆式革新”的真實性。媒體區的記者們舉著相機、攝像機,鏡頭對準舞台,待機燈連成一片閃爍的光海。
10點整,輕快的電子合成樂漸歇,發布廳內瞬間安靜下來。顧雲裳身著一身銀灰色不對稱剪裁工裝裙,裙擺左側的幾何紋路以熒光藍絲線繡成,如電路板般精致;右側則是利落的開叉設計,露出線條優美的小腿;胸前彆著一枚“星辰研發”的鑽石徽章,在燈光下折射出銳利的光;她踩著5厘米細跟短靴,每一步都沉穩有力,走到舞台中央時,激光筆已在指尖轉動自如。
“歡迎各位蒞臨星辰科技‘啟星1.0’全球上線發布會。”顧雲裳的聲音透過全息音響傳遍全場,清晰中帶著一絲金屬質感的穿透力,“半年前,林總在集團年度戰略會上擲地有聲地提出‘ai是新能源行業的下一個命門’時,質疑聲不絕於耳——‘新能源的核心是組件轉化率,砸3億研發ai是舍本逐末’‘行業內的ai應用都停留在監控層麵,星辰能做什麼突破?’今天,我們用‘啟星1.0’,給所有疑問一個答案。”
她抬手輕揮激光筆,背景屏瞬間切換至一部3分鐘的研發短片:畫麵從半年前實驗室的白板開始,上麵畫著潦草的算法草圖,陸哲和研發團隊圍坐討論,粉筆灰落在襯衫上都渾然不覺;接著是雲南楚雄電站的調試現場,工程師冒著暴雨爬上光伏板安裝傳感器,雨水打濕了白大褂;最後是與哈佛ai實驗室的視頻會議,中外專家用代碼交流,屏幕上滿是跳動的公式。短片結尾,一行字幕緩緩浮現:“180個日夜,372次算法迭代,40座電站試點——啟星1.0,為革新而來。”
短片落幕,全息投影台突然亮起幽幽藍光,一個立體的全球能源網絡模型緩緩升起:藍色光點代表星辰旗下的光伏電站,綠色節點是儲能中心,紅色數據流模擬著實時電網負荷,三者通過銀色線條緊密連接,構成一個動態循環的生態係統。“啟星1.0的核心,是‘三位一體智能中樞’。”顧雲裳走到投影台旁,指尖在半空輕劃,模型瞬間拆解為三個獨立模塊,“第一,氣象預測與發電調度:係統融合了衛星雲圖、地麵微氣象傳感器、曆史發電數據三大維度,能精準預測未來72小時的光照強度、雲層移動軌跡,提前調整光伏板的傾角與追光角度——楚雄試點顯示,僅這一項優化,就讓單日發電效率提升15.2;第二,儲能協同優化:針對電網峰穀負荷差異,ai會自動計算最優充放策略,比如在工業用電高峰的810點、居民用電高峰的1820點釋放電能,淩晨低穀時全力儲電,讓儲能電池的利用率從行業平均68躍升至92;第三,全鏈路故障自愈:通過實時監測組件的微電流變化、線路溫度波動,ai能提前48小時預警潛在故障,聯動電站的運維機器人完成接線鬆動、灰塵清理等基礎修複,將非計劃停機損失降低90。”光伏電站的“接入前後對比圖”:接入前,日均發電量120.3萬度,運維成本占比18.7;接入後,日均發電量提升至138.6萬度,運維成本驟降至5.2。綠色的柱狀圖直觀地展現著係統的價值,台下瞬間響起一陣低低的驚歎,安娜女士忍不住前傾身體,與助手快速交流著什麼,指尖在平板上快速敲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些不是實驗室裡的理論數據,而是過去30天的真實運行成果。”顧雲裳的語氣帶著十足的底氣,激光筆指向屏幕上的全球試點地圖,“目前,‘啟星1.0’已完成國內32座電站、海外8座電站的落地測試,覆蓋光伏、風電兩大領域,平均為每座電站年增收2100萬元,年減少碳排放1.2萬噸。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光伏儲能電網’之間的信息壁壘——以前三者是獨立的‘孤島’,現在通過ai中樞聯動,形成了‘發電儲電輸電’的智能閉環,這才是真正的行業革新。”
“顧總,我有個問題。”前排的安娜女士舉手起身,一口流利的中文帶著輕微的歐洲口音,“‘啟星1.0’如何適配不同國家的電網標準?比如歐洲的交流電網頻率為50hz,中國的特高壓電網以直流為主,係統的兼容性是否有保障?”
顧雲裳微微一笑,激光筆點向觸控屏上的“多電網適配模塊”,界麵瞬間展開,12種主流電網協議庫的圖標整齊排列:“這正是我們的核心技術壁壘之一。‘啟星1.0’內置了iec、ieee等12種國際主流電網協議庫,通過自主研發的‘協議轉換引擎’,能在2小時內完成與任意電網的適配調試。上個月我們與萊茵集團完成專項測試,係統與德國電網的對接延遲僅0.03秒,遠低於歐盟規定的0.1秒標準,完全滿足商業運行需求。”
她頓了頓,目光掃過全場,語氣裡滿是對林晚的敬佩:“而這一切的起點,源於林總的戰略預判。半年前,當所有人都盯著組件轉化率的‘微創新’時,林總告訴我們:‘新能源行業的競爭,未來會從硬件比拚轉向軟件定義,誰先掌握能源調度的“智慧大腦”,誰就掌握了行業話語權。’她力排眾議,將年度研發預算的40投入這個項目,還親自對接哈佛ai實驗室,共享核心算法框架——沒有她的遠見和魄力,就沒有今天的‘啟星1.0’。現在,她預判的風口,我們親手抓住了。”
台下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李教授頻頻點頭,低聲對身旁的助手說:“這個係統要是接入西北風光儲一體化項目,至少能將調峰壓力降低50,得儘快推進合作。”趙峰則直接拿出手機,給公司技術團隊發消息:“會後立刻約顧總團隊對接,遠航的歐洲儲能倉庫必須接入啟星係統。”
10點30分,發布會進入最高潮——遠程連線啟動儀式。主舞台的背景屏一分為二:左側是顧雲裳站在舞台中央,右側畫麵切換至林晚的家中書房。屏幕裡,林晚穿著米白色羊絨針織衫,領口繡著細小的蒲公英圖案;頭發鬆鬆挽成低髻,用一支木質簪子固定;身後的書架上,除了專業書籍,還擺著一個迷你嬰兒床模型,旁邊放著幾雙繡著小熊的嬰兒襪,滿是溫馨的生活氣息。陸哲穿著淺灰色家居服,正端著一杯溫水輕輕放在她手邊,動作自然輕柔,生怕打擾她連線,鏡頭掃過桌麵時,還能看到一角露出的寶寶滿月照。
“各位來賓,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林晚的聲音透過遠程連線清晰傳出,臉上帶著產後的柔和氣色,卻難掩眼底的自信,“很遺憾今天不能到現場和大家並肩見證這個時刻,寶寶剛滿月,實在離不開人。但‘啟星1.0’的每一步進展,從算法框架確定到試點落地,顧總每天都會給我同步,我就像親眼看著它長大的孩子。”
她抬手理了理耳邊的碎發,目光裡滿是對團隊的認可:“這個係統的成功,不屬於我,屬於顧雲裳總帶領的研發團隊——是他們在實驗室裡熬了無數個通宵,對著滿屏代碼反複調試;屬於每一位駐場工程師——是他們冒著高溫、暴雨,在電站現場安裝設備、收集數據;更屬於所有相信‘ai能改變新能源’的合作夥伴。在這裡,我想對大家說一句:恭喜,我們的‘風口’,真的成真了。”
“‘啟星1.0’不僅是星辰科技的產品,更是整個新能源行業的‘智能基建’。”林晚的手指輕叩桌麵,身後的輔助屏幕彈出“啟星開放平台”的界麵,藍色的ogo下寫著“共建智能能源生態”,“我們決定開放部分基礎算法接口,供中小型新能源企業免費使用,同時與中科院聯合成立‘ai+新能源’人才培養基地——星辰的目標從來不是壟斷技術,而是推動全行業的智能化升級。隻有當更多企業用上高效的智能係統,新能源才能真正替代傳統能源,實現‘雙碳’目標。”
遠程連線的畫麵裡,陸哲悄悄走到林晚身邊,幫她調整了一下麥克風的角度,低聲說了句“喝點水”,聲音雖輕,卻透過話筒傳到現場,台下響起一陣善意的笑聲。這份不經意的溫馨互動,讓在場眾人更深刻地感受到——這位剛成為母親的企業家,即便在家休養,依舊以從容的姿態掌控著企業的戰略方向,而這份底氣,源於她精準的預判,更源於背後安穩的家庭支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11點整,啟動儀式正式開始。顧雲裳在舞台上按下金色的啟動鍵,指尖觸碰的瞬間,按鍵發出一道藍光;與此同時,林晚在遠程界麵點擊了“確認啟動”按鈕,屏幕兩側的數據流如潮水般向中央彙聚。背景屏上,“啟星1.0”的字樣碎裂成無數光點,重組為一顆旋轉的藍色星球,星球表麵,代表係統覆蓋範圍的藍色光線正從中國快速蔓延至歐洲、非洲、美洲,所到之處,光伏電站的圖標紛紛亮起。
發布廳內的係統提示音變得莊重而清晰:“新能源ai管理係統啟星1.0,全球上線成功!當前已接入電站40座,預計2024年底覆蓋1000座,年減排量可達1200萬噸,年創造經濟效益超20億元。”
掌聲、歡呼聲、相機快門聲交織在一起,現場徹底沸騰。顧雲裳舉起雙臂,接受著全場的矚目,眼底閃爍著激動的淚光——從半年前接過這個“燙手山芋”,到今天站在這裡見證成功,所有的壓力、質疑都化作了此刻的榮光。
發布會結束後,媒體記者蜂擁而上,將顧雲裳圍在舞台旁。“顧總,‘啟星1.0’是否會形成技術壟斷?”有記者拋出尖銳問題。顧雲裳堅定地搖頭:“星辰的初心是‘用科技推動能源變革’,而非壟斷市場。我們已與中科院簽訂聯合實驗室協議,未來三年將投入1億培養ai+新能源複合型人才;同時,針對發展中國家的小型電站,我們會提供半價技術支持——技術的價值,在於普惠,而非壁壘。”
遠程連線的另一端,林晚看著屏幕裡熱鬨的場景,陸哲從身後輕輕攬住她的肩,遞過一杯溫牛奶:“你的預判又一次精準命中,‘啟星1.0’至少能讓星辰的全球市場份額再漲10。”林晚笑著搖頭,目光轉向嬰兒床——寶寶剛睡醒,正睜著眼睛踢腿,小拳頭揮舞著。“這不隻是份額的問題,”她輕聲說,“是我們真的在做改變行業的事,讓新能源從‘靠天吃飯’變成‘靠智吃飯’,這比任何商業數據都有意義。”
當天下午,“啟星1.0上線”“星辰ai改寫新能源規則”“林晚預判再封神”等話題接連登上全球財經熱搜榜。國家電網率先拋出橄欖枝,宣布與星辰簽訂三年戰略合作協議,將“啟星1.0”全麵接入西北風光儲一體化項目;萊茵集團、殼牌能源同步發布聲明,希望成為係統在歐洲、中東地區的獨家合作夥伴;《福布斯》中文網評論:“‘啟星1.0’的誕生,標誌著中國新能源企業從‘硬件輸出者’升級為‘技術標準製定者’,星辰科技用ai重新定義了行業的競爭維度。”
夕陽西下時,發布廳的燈光漸漸熄滅,顧雲裳站在空曠的舞台中央,看著背景屏上緩緩旋轉的藍色星球,嘴角揚起自信的笑。從鈣鈦礦電池的突破,到“啟星1.0”的行業革新,星辰科技的每一步都踩在時代的節拍上,而這一切的背後,是林晚始終領先行業半步的戰略眼光——她不僅能精準預判風口,更能帶著團隊將“不可能”變成“引領行業的現實”。
而此刻的林晚家,陸哲正抱著寶寶,讓他看著手機裡“啟星1.0”的啟動畫麵;林晚坐在一旁,指尖輕輕劃過屏幕上的全球能源網絡,眼裡滿是對未來的憧憬。她知道,“啟星1.0”
喜歡繼承千億遺產後,我靠預知躺贏全請大家收藏:()繼承千億遺產後,我靠預知躺贏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