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山的冬日,在緊張與忙碌中悄然流逝。土壤凍結,溪流減瘦,山林披上了一層灰褐色的冬裝。然而在礦洞營地深處,卻湧動著一股與外界嚴寒格格不入的、略顯笨拙卻充滿生機的活力。
那批由廣州方麵提供的、基礎卻關鍵的機床工具——小型台鉗、手搖鑽、幾把規格更全的銼刀和鑿子——被安置在礦洞內開辟出的一個相對乾燥的角落,成為了臨時的“工坊”。林峰親自帶著幾名最有耐心的隊員,在這裡進行著枯燥卻至關重要的“魔改”工作。
漢陽造步槍被一支支固定上台鉗,借助手搖鑽和精心打磨的鏜刀,小心翼翼地修整著膛線入口的毛刺,改善著槍機與機匣的配合度。沒有精密儀器測量,全憑手感、眼力和“燧人氏”係統提供的微觀感知輔助。每一次微小的調整,都需要反複測試。
“穩住了,手不能抖……感覺阻力變了就停……”林峰指導著一個正全神貫注操作手搖鑽的隊員。那隊員額頭見汗,動作緩慢而穩定。
改進是細微的,效果卻實實在在。一支經過仔細修整的漢陽造,在百米距離上的散布,能明顯縮小一圈。對於缺乏專業狙擊武器的他們而言,這意味著有效射程內的命中率提升,意味著更少的彈藥消耗和更高的殺敵效率。
“成了!峰哥,你看這組!”一個隊員興奮地指著遠處靶位上明顯更密集的彈孔。
林峰接過步槍,拉動槍機,感受著那比原廠狀態順滑了一些的運作,點了點頭。“記下來,這支槍的槍機編號,修改了哪裡,效果如何。”他強調著數據積累的重要性。
除了武器,另一個悄然的變化發生在通信領域。廣州方麵上次送來的物資中,包含了一些基礎的電子元件——電阻、電容、一小卷漆包線,甚至還有幾個真空管。東西不多,來源混雜,顯然是刻意搜集而非成套配備。
林峰明白,這既是援助,也是一次無聲的考題——看看你們能否利用這些“邊角料”,展現出更多價值。
他把自己關在礦洞最深處,借助係統提供的理論基礎和這些有限的元件,開始嘗試組裝一台最簡單的礦石收音機,並向著更複雜的、能夠主動發射摩爾斯電碼的簡易電台邁進。這項工作比改造步槍更加困難,對焊接、電路連接的要求極高,在這個時代屬於絕對的尖端技術。
失敗是家常便飯。漆包線燒斷,真空管損壞,電路接錯導致毫無反應……但在一次次失敗中,林峰和被他選來當助手的、那個曾經在鎮上電器行當過學徒的隊員“小豆子”,對電的理解在飛速加深。
“這裡……電流不通,肯定是這個電容壞了……”小豆子舉著用電池和燈泡做的簡易通斷測試器,小心翼翼地檢查著線路。
“係統,分析這個振蕩電路為什麼不起振?”
“檢測到反饋線圈匝數不足,且q值過低。建議增加匝數,並使用更粗的漆包線。”
沒有現成的材料,就想辦法替代。沒有專業工具,就土法上馬。用竹片製作繞線架,用火烤彎銅絲當焊鐵頭,用野獸的脂肪混合鬆香製作簡易助焊劑……智慧在極限條件下被激發。
就在林峰團隊如同蟄伏的幼蟲,默默積蓄力量,試圖破繭而出時,外界的暗影也並未閒著。
村子裡那些荒誕的流言,在經曆了最初的喧囂後,漸漸沉澱下來,但一種更具體、更陰險的猜測開始蔓延。有眼尖的村民注意到,後山那邊偶爾會在深夜,看到極其微弱、一閃即逝的奇異光亮可能是激光測試或電路火花),還能聽到一種低沉的、不同於任何已知野獸或機械的嗡嗡聲水輪機或自製設備運轉)。
這些零星的發現,與之前“無聲妖火”的傳說結合起來,催生出了新的版本:林家崽子不是在練妖法,而是在搗鼓某種誰也沒見過的“西洋電術”,能隔空取物,殺人無形。
這個說法,反而比純粹的妖法傳說,更能引起某些有心人的重視。
瑞金縣城裡,暫時偃旗息鼓的王連長,接待了一位不速之客——李文淵。這位來自南昌的礦業專家,並未因上次考察受阻而放棄。
“王連長,閒話不多說。”李文淵推了推金絲眼鏡,神情嚴肅,“我查閱了大量古籍和西洋資料,結合前次考察所見種種異常,基本可以斷定,後山那些人掌握的,絕非尋常匪類手段,也非簡單的‘電術’。那更可能是一種……基於未知原理的能量應用技術。”
他拿出幾張手繪的草圖,上麵是根據目擊者描述和地麵痕跡反推的、極其粗略的“光束武器”示意圖。“此物若能為我所用,於國於民,功莫大焉。若任其流落在外,或被……某些彆有用心之人掌控,後果不堪設想。”
王連長聽得半懂不懂,但“能量應用”、“功莫大焉”這些詞讓他心跳加速。“李專員,您的意思是?”
“強攻損失太大,且未必能獲得核心技術。”李文淵眼中閃過一絲精光,“當務之急,是確定其技術來源和原理。我需要更接近他們,最好是能安排人手,打入其內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王連長麵露難色:“這……那幫泥腿子警惕得很,根本混不進去啊!”
“未必需要直接混入營地。”李文淵淡淡道,“從其周邊入手,比如,那個與他們有過來往的‘廣濟堂’,或者……村裡那些可能與他們有接觸的人。我們需要信息,任何細微的信息都可能是關鍵。”
新的滲透與偵查,在更專業、更隱蔽的層麵展開了。
幾乎同時,廣州方麵的蘇澈,也收到了一份關於林峰團隊近期動態的詳細報告,其中重點提及了他們對工具的使用效率、對步槍的改進嘗試,以及……林峰似乎在秘密研究“電訊”相關技術的跡象。
“哦?開始觸碰無線電了?”蘇澈饒有興致地摸著下巴,“看來,我們這位‘獵戶’先生的胃口和潛力,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大。通知下去,下一批物資,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無線電基礎教材和……一點點更關鍵的元件。我們要看看,這棵幼苗,到底能長出多高的樹。”
他頓了頓,補充道:“另外,給北邊的朋友,再添一把火。把‘後山可能在研發新式通訊技術’的消息,巧妙地‘泄露’給該知道的人。”
三方勢力,如同盤踞在蜘蛛網上的獵手,都將目光投向了後山那看似平靜的角落。林峰團隊在困境中萌發出的技術新芽,在吸引來更多養分的同時,也招致了更多、更危險的暗影。成長,注定伴隨風雨,甚至可能是毀滅性的風暴。
喜歡風起贛南請大家收藏:()風起贛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