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的決策傳達到紅二軍團指揮部時,已是十月中旬。中革軍委的判斷與周安民情報處搜集來的信息相互印證:敵人第四次“圍剿”的部署正在加速,預計大規模進攻將在年底或明年初展開。時間,前所未有的緊迫。
賀龍總指揮一拳砸在攤開的地圖上:“老蔣這是要跟我們拚命了!也好,就讓他來看看,咱們紅二軍團這把刀,磨得夠不夠快!”
政委惲代英相對冷靜,但語氣同樣堅定:“軍委要求我們,利用最後的時間窗口,進一步鞏固部隊,提高實戰能力。尤其是新編組的軍團直屬分隊和乾部交流後的協同,光靠日常訓練不夠,需要見見真章。”
林峰立於一旁,目光凝視著地圖上贛南與閩西交界處的一片區域,那裡標著“會昌、尋烏邊區”,地處中央蘇區南部邊緣,敵我勢力交錯,盤踞著幾股以地主武裝和國民黨保安團為主的反動勢力,他們構築碉堡,推行保甲製度,對蘇區南部安全構成威脅,也像楔子一樣阻礙了蘇區與周邊區域的聯係。
“總指揮,政委,”林峰抬起頭,眼中閃爍著銳利的光芒,“我建議,進行一次軍團規模的實兵實彈戰術演習,同時,拔掉南部這幾顆釘子。”
賀龍濃眉一挑:“哦?具體說說。”
“演習區域就設定在會昌、尋烏邊區。以紅五軍為主攻,紅八軍為阻援預備隊,紅十六軍負責側翼迂回和後勤警戒。軍團直屬炮兵、工兵、通信分隊全部拉上去,配屬給主攻部隊。”林峰走到地圖前,用手指劃出幾個箭頭,“目標是拔除馬鞍山、羅塘、澄江等地的七處主要敵據點。這些據點規模不大,但工事完備,正好用來檢驗我們的攻堅和破襲能力。此次行動,一為實戰練兵,二為掃清南部障礙,三為繳獲物資補充軍團。”
惲代英沉吟道:“一舉三得,想法很好。但要注意,這是軍團成立後的第一次聯合行動,各部協同是關鍵,務必周密計劃,減少不必要的傷亡。”
“明白!”林峰立正應道,“我將親自擬定作戰計劃,並隨紅五軍前指行動,確保指揮順暢。”
命令下達,紅二軍團這部剛剛經過初步整合的戰爭機器,高效地運轉起來。各軍迅速開赴指定集結地域,參謀人員晝夜不停地完善作戰細節,後勤部門開始向前線輸送物資。
林峰將指揮部前移至靠近紅五軍攻擊出發陣地的位置。他能感覺到,隨著軍團力量的調動,腦海中係統的“後勤評估”功能正在對整個軍團的物資流動進行著宏觀的監控,雖然無法精確到每一顆子彈,但對糧食、彈藥基數的總體消耗預估,為他的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同時,那種因大規模組織協同而產生的“組織凝聚力”,也如同涓涓細流,不斷彙入係統,雖然緩慢,卻堅定地修複著某些更深層次的東西。
戰鬥首先在馬鞍山據點打響。這裡是敵人經營已久的一個核心據點,建在山腰,碉堡林立,火力交叉配置。
紅五軍新任軍長趙永貴親自指揮攻擊。按照林峰製定的預案,軍團直屬炮兵營的四門老舊山炮和集中起來的迫擊炮率先發言,炮彈呼嘯著砸向敵人的碉堡和外圍工事。炮火準備時間不長,但重點明確。
炮聲未歇,精心挑選和訓練出的爆破隊,在機槍火力掩護和工兵開辟的通路下,迅猛接近敵前沿。他們利用地形,靈活規避敵火力點,將集束手榴彈和炸藥包塞進碉堡的射擊孔或底座。
林峰站在觀察所裡,舉著望遠鏡,全身心投入。他沒有直接使用“戰場態勢感知”——那對精神消耗太大,範圍也有限。他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軍事素養和參謀團隊提供的信息進行判斷。但偶爾,在某個關鍵時刻,一種直覺會突然閃現,讓他注意到某個看似不起眼的細節——比如一處機槍火力間歇的規律,或者一段被敵人忽視的陡坡。
“告訴三團一營,從東南側那個小陡坡嘗試攀爬,那裡敵人火力覆蓋似乎有死角。”林峰通過電話向趙永貴建議。
命令很快得到執行。一營尖刀班果然利用陡坡和炮火造成的煙霧,成功攀上,打掉了威脅側翼的一個重要火力點,為後續部隊打開了缺口。
攻堅、爆破、突擊、鞏固……紅五軍的攻擊如潮水般一波接著一波,雖然過程中也出現了步炮協同脫節、個彆單位冒進導致傷亡等問題,但總體而言,部隊展現出了全新的麵貌和更強的攻堅能力。
隨著馬鞍山主據點被攻克,其他幾處據點在紅五軍和配合行動的紅十六軍打擊下,也相繼土崩瓦解。紅八軍則成功阻擊了從尋烏縣城出來增援的一股敵軍。
戰鬥持續了五天,紅二軍團以較小的代價,拔除了南部邊境的七處敵據點,殲敵八百餘人,繳獲了大量槍支彈藥和糧食布匹,極大地鼓舞了部隊士氣和蘇區群眾。更重要的是,這次結合實戰的演習,達到了預期目的。
戰後總結會上,各級指揮員暢所欲言,既肯定了新編製、新訓法在實戰中的效果,也毫不避諱地指出了暴露的問題:炮兵火力運用仍顯生疏,通信在複雜地形下時有中斷,部分交流乾部與部隊磨合還不夠等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林峰認真記錄著每一個問題,他知道,這些問題必須在下一次大戰前得到解決。他腦海中的係統,在這次實戰練兵後,似乎對“技術兵種協同效率”有了更具體的評估能力,雖然依舊是以一種模糊的、感覺化的方式呈現。
“打得不錯!”賀龍總指揮在總結時,臉上露出了笑容,“這次不光是拔了釘子,更是把咱們這把新打造的刀,開刃見了血!問題有,不怕,知道了就能改!下次,砍向老蔣主力的時候,要更狠、更準!”
十一月的贛南,寒風漸起。當紅二軍團帶著勝利和繳獲返回原防區休整補充時,緊張的氣氛日益濃重。
周安民的情報處送來了更確切的消息:蔣介石已正式任命何應欽為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調集了超過四十個師,五十萬大軍,計劃分三路向中央蘇區發動進攻。先頭部隊已經開始向預定攻擊出發陣地運動。敵人吸取了前三次“圍剿”失敗的教訓,采取了“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堡壘推進”的新戰術,企圖逐步壓縮蘇區,尋求與紅軍主力決戰。
軍團指揮部裡,燈火通明。賀龍、惲代英、林峰等人圍著地圖,麵色凝重。地圖上,代表敵軍進攻方向的藍色箭頭,粗大而猙獰,從北、東、西三個方向,如同巨大的鐵鉗,緩緩合攏。
“五十萬對十萬……”惲代英政委輕聲道,語氣沉重,“壓力空前啊。”
林峰深吸一口氣,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他的目光掃過地圖上每一個可能的戰場,大腦飛速運轉,結合著係統那若有若無的、對宏觀戰略態勢的模糊感應,試圖從中找出破局的關鍵。
“敵人兵力占優,戰術也更狡猾。”林峰開口,聲音沉穩而堅定,“但他們戰線漫長,各部協調不易,指揮上也未必統一。我們雖然人少,但內線作戰,有群眾支持,部隊經過整訓,士氣正旺。關鍵在於,能否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殲其一路!”
賀龍讚許地點點頭:“說得對!不能硬拚,得動腦子!林參謀長,你儘快拿出一個初步的防禦和反擊預案,供軍團討論,並上報軍委。”
“是!”林峰應道。
窗外,夜色深沉,寒風呼嘯。蘇區的上空,戰雲密布,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大戰,已箭在弦上。紅二軍團,這把剛剛礪就的鋒刃,即將迎來最殘酷的考驗。
喜歡風起贛南請大家收藏:()風起贛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