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黃的歡騰尚未平息,緊迫的軍情便如影隨形。紅二、六軍團的勝利會師,如同一塊巨石投入水中,在敵人陣營中引發了巨大的波瀾和更凶狠的反撲。蔣介石嚴令湘、黔、川各省軍閥,趁紅軍立足未穩,進行合圍“兜剿”。敵人的包圍圈正在迅速收緊,企圖將這支新生的強大力量扼殺在黔東地區。
總指揮部內,燈火通明。賀龍、任弼時、蕭克、王震、關向應紅六軍團政委)等領導人,以及林峰、周安民等核心骨乾齊聚一堂,氣氛嚴肅而緊張。牆上懸掛的軍事地圖,清晰地標示出四麵逼近的敵軍箭頭,形勢岌岌可危。
“同誌們,情況大家都清楚了。”任弼時扶了扶眼鏡,語氣沉穩而堅定,“敵人的胃口很大,想把我們這兩塊剛剛合攏的‘硬骨頭’一口吞掉。黨中央和中央紅軍正在進行偉大的戰略轉移,我們的任務,就是堅決執行中央指示,跳出包圍圈,北上策應中央紅軍行動,同時尋找機會,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
“北上!這是唯一的出路!”賀龍一拳砸在桌子上,震得茶缸嗡嗡作響,“黔東這裡,雖然群眾基礎好,但回旋餘地小,敵人重兵壓境,硬拚是下下策。我們必須運動起來,跳到外線去,把敵人調動起來,在運動中尋找戰機!”
戰略方向確定,但具體路線選擇,卻存在分歧。有人主張直接向西,進入雲南,利用滇軍與蔣介石的矛盾尋求發展;有人建議向東,返回熟悉的湘西老區;還有人認為應向西北,進入敵人力量相對薄弱的川康邊地區。
林峰閉目凝神,【地脈感知】全力擴展。在他的腦海中,武陵山脈、烏蒙山脈、乃至更遙遠的川黔滇邊地區的山川走勢、河流分布構成了一幅宏大的立體圖景。他能模糊地“感覺”到敵軍重兵集結區域傳來的那種沉重、壓抑的“阻滯感”,也能捕捉到一些兵力相對空虛地帶的“空隙”。
他睜開眼,指向地圖上黔東以北、川黔交界的一片區域:“我認為,我們應該先向北,然後伺機向西或西北轉移。向北,可以做出威脅川東、甚至宜昌的態勢,必然引起川軍和鄂軍的緊張,調動敵人。而這一帶,”他的手指劃過烏江中上遊和武陵山北麓,“山高穀深,地形複雜,利於我們隱蔽機動。更重要的是,我的感知告訴我,這一區域目前敵軍兵力部署,相較於東西兩線,要稀疏一些,存在我們穿插過去的可能。”
蕭克仔細看著地圖,沉吟道:“林峰同誌的判斷有道理。向北,看似迎著敵人兵鋒,實則出其不意。川軍劉湘與蔣介石並非鐵板一塊,鄂軍也擔心我們進入其腹地,必然會有所顧忌。這確實是一個可以利用的矛盾點。”
經過激烈的討論和慎重的權衡,總指揮部最終采納了林峰建議的大方向:主力部隊立即出發,向北突圍,跳出合圍圈,經湘西進入川黔邊,爭取與活動在川陝地區的紅四方麵軍取得聯係,或自行開辟新的局麵。
突圍!血戰湘黔邊
命令下達,剛剛會師、尚未不及充分休整的紅軍隊伍,再次踏上了征途。這一次,他們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兵力近兩萬注:曆史上木黃會師後紅二、六軍團約一萬七千人)的紅色鐵流!
突圍的過程,異常慘烈。紅軍選擇從敵軍結合部的薄弱處,強行撕開缺口。在湘黔邊境的崇山峻嶺中,與圍追堵截的湘軍、黔軍發生了多次激烈的戰鬥。
林峰的能力在這樣大規模、高強度的運動戰中,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他不再僅僅滿足於感知地形和規避危險,而是開始嘗試將感知與戰術相結合。在一次關鍵的阻擊戰中,他提前“聽”到了敵軍一支迂回部隊在山穀中行進的“腳步聲”,及時預警,使得賀龍能夠迅速調整部署,派出一支精銳部隊搶占製高點,將來犯之敵打了個措手不及,成功掩護了主力轉移。
然而,能力的使用也帶來了巨大的負荷。連續多日的高強度感知和行軍,讓林峰的精神力幾近枯竭。在一次夜間急行軍時,他因精神恍惚,差點從陡峭的山路上失足墜落,幸好被身邊的警衛員死死拉住。他臉色蒼白如紙,頭痛欲裂,不得不被戰士們用擔架抬著走了一段路。
“林部長,您不能再這樣耗下去了!”周安民看著林峰虛弱的樣子,心疼地勸道。
林峰躺在擔架上,望著星空,虛弱但堅定地說:“沒事……我還撐得住。隊伍……不能沒有方向……”
他的付出是值得的。在他的指引和軍團領導的英明指揮下,紅軍主力以驚人的毅力和犧牲,連續突破了敵軍數道封鎖線,於1934年11月間,成功地跳出了敵人在黔東布置的包圍圈,進入了湘西的永順、大庸今張家界)一帶。
新的抉擇,融入洪流
進入湘西,並不意味著安全。敵人如同跗骨之蛆,緊追不舍。同時,關於下一步行動方向的爭論,再次出現。部分來自紅六軍團、習慣於中央蘇區相對穩定環境的同誌,希望能夠停下來,在湘西建立一塊較為穩固的根據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但就在這時,他們通過艱難維持的電台聯絡,收到了關於中央紅軍紅一方麵軍)更確切的消息:中央紅軍已經突破重重封鎖,進入了湖南,正沿湘江一線苦戰,損失慘重,前途未卜。
這個消息,像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在每一位領導人心頭。
賀龍找到任弼時、蕭克等人,語氣沉重而決絕:“弼時同誌,蕭克同誌,中央紅軍正在血戰湘江,處境比我們艱難百倍!我們在這裡建立根據地,固然可以暫時安穩,但等於坐視中央紅軍陷入險境而不顧!我們是黨的軍隊,任何時候都要以大局為重!”
任弼時深深點頭:“賀龍同誌說得對。我們必須繼續北上,積極行動,最大限度地牽製敵人,減輕中央紅軍的壓力!我們的行動,關係到全黨全軍的大局!”
林峰也支撐著病體參加了會議,他聲音微弱但清晰:“我的感知……雖然無法觸及湘江,但我能感覺到,整個南中國的‘地脈’都在因我們的行動而震動。我們這裡動靜越大,敵人就越不敢全力追擊中央紅軍。北上,不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戰略的需要!”
最終,統一的思想形成了:放棄在湘西建立固定根據地的打算,繼續采取運動戰方針,大踏步北上,向湘鄂川黔邊挺進,以積極的進攻姿態,狠狠地打擊敵人,用實際行動策應正在浴血奮戰的中央紅軍!
決策已定,紅色的鐵流再次開動。這一次,他們的目標更加明確,信念更加堅定——為了掩護黨中央和兄弟部隊,為了中國革命的全局,他們甘願做一塊吸引敵人火力的磁石,在廣袤的國土上,劃出一道英勇無畏的進擊軌跡!
林峰躺在微微搖晃的擔架上,感受著身下大地傳來的、隊伍堅定北行的震動。他的身體雖然虛弱,但精神卻與這支偉大的隊伍緊緊相連。他知道,他們正在書寫的曆史,不僅僅是自身的生存與戰鬥,更是融入整個中國工農紅軍偉大長征洪流中的、不可或缺的壯麗篇章。前路依舊漫漫,但北上的方向,就是信仰所指的方向!
喜歡風起贛南請大家收藏:()風起贛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