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月餘的殘酷反掃蕩作戰,終於在日軍損兵折將、疲憊不堪地撤回原有據點後落下了帷幕。獨立第一旅憑借頑強的意誌、靈活的戰術以及林峰在“燧人氏”係統輔助下)精準的指揮,成功守住了根據地核心區,但自身也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
當最後一股日軍消失在偵察兵的視野中,彌漫在根據地上空的硝煙似乎都淡了幾分。但獨立第一旅上下並未立刻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一項項繁重而必要的工作隨時進行。
旅指揮部遷回了相對穩固的紅旗堡。林峰下達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全麵、細致地統計此次反掃蕩的損失與繳獲。
幾天後,一份沉甸甸的統計報告擺在了林峰的案頭,由參謀長趙剛親自彙報。
“旅長,政委,初步統計結果出來了。”趙剛的聲音帶著一絲沙啞和沉重,“此次反掃蕩作戰,我旅各部與日軍大小戰鬥共計47次。”
他頓了頓,念出了最觸目驚心的數字:“我軍陣亡官兵,共計一千八百七十三人。重傷失去戰鬥力者,五百四十一人。輕傷仍在隊者,逾兩千人。”
注:此傷亡數字基於獨立第一旅一萬二千“名編”及部分補充兵力計算,體現了戰鬥的極端殘酷性。)
窯洞裡一片寂靜,隻有油燈燈芯偶爾爆開的劈啪聲。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是曾經並肩作戰的戰友。
徐翰文深吸一口氣,沉痛地說:“犧牲太大了……很多都是經曆過長征和平型關的老骨乾啊。”
趙剛繼續彙報:“物資消耗方麵,步槍彈耗儘庫存的七成,手榴彈、迫擊炮彈幾乎打光。糧食儲備因堅壁清野和作戰消耗,僅餘不足半月之需。”
“繳獲方麵,”他的語氣稍微提振了一些,“共繳獲三八式步槍1021支,輕機槍23挺,重機槍7挺,擲彈筒18具,迫擊炮4門,各類彈藥二十餘萬發,還有部分電台、望遠鏡、醫療用品等。日軍遺留的糧食不多,但罐頭、壓縮乾糧等應急食品數量尚可。
林峰默默聽著,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麵。腦海中,“燧人氏”係統也同步生成了更直觀的數據圖表。
【人員損失:15.6陣亡+重傷)。戰鬥力折損評估:18。】
【彈藥庫存:嚴重赤字。】
【繳獲武器:可補充部分損失,但無法彌補彈藥消耗。】
【結論:亟需休整、補充兵員、恢複軍工生產。】
“烈士的遺體,要妥善安葬,立碑紀念。他們的家屬,政治部要逐一撫恤,確保生活無虞。”林峰的聲音低沉而有力,“重傷員,不惜一切代價救治。藥品不夠,就想辦法去搞,去換!”
“明白!”徐翰文重重點頭
巨大的傷亡意味著部隊急需補充。這一次,無需過多動員,根據地的青年在親眼目睹了八路軍如何浴血保衛他們的家園後,參軍熱情空前高漲。
“星火”計劃中負責內部挖掘的人才工作組,此刻也臨時承擔起了協助招兵和政審的任務。各村農會、青抗先積極推薦優秀青年。
林峰指示:“寧缺毋濫!優先吸收政治可靠、身體強健、有血仇有覺悟的青年。同時,注意從地方民兵和區小隊中,選拔表現突出的骨乾,直接補充進主力部隊。”
短短半個月時間,便有超過兩千名合格青年通過了審核,加入了獨立第一旅。新兵們帶著對鬼子的仇恨和對英雄的崇拜,被分散補充到各傷亡較大的連隊。戰火淬煉過的老骨乾們,則以老帶新,將戰鬥經驗和堅定信念迅速傳遞給這些新鮮血液。
與此同時,大規模的軍事整訓也同步展開。趙剛根據此次反掃蕩中暴露出的問題,特彆是應對日軍坦克、炮火和精銳小分隊滲透等方麵的不足,製定了針對性的訓練大綱。訓練場上,刺殺、投彈、射擊、土工作業的口號聲再次震天響,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增加了更多反坦克技巧主要依靠集束手榴彈和燃燒瓶)、防炮擊演練、以及小分隊反滲透戰術配合。
在招兵整訓的同時,另一條關乎根據地長遠發展的“生命線”——軍工建設,也在林峰的親自督導下加速推進。
“磐石”兵工作坊在保衛戰後迅速恢複了生產,並開始了擴建。來自北平的機械係學生陳致遠、原兵工廠老師傅周鐵山、化工工程師沈明軒等首批通過“星火”計劃彙聚而來的人才,成為了“磐石”的技術核心。
林峰將那兩份源自“燧人氏”係統的“啟明星”衝鋒槍和“雷公”手榴彈的簡化圖紙,正式交給了他們,並成立了以周鐵山為組長、陳致遠和沈明軒為副組長的“新式武器試製小組”。
試製工作充滿了困難。圖紙上的許多標準件和特殊鋼材,在根據地的條件下根本無法獲得。
“旅長,這個槍管要求的鋼材強度,我們現有的材料達不到啊。”周鐵山皺著眉頭。
“還有這個衝鋒槍的彈匣,用衝壓工藝最好,可我們隻有手搖車床……”陳致遠也麵露難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沈明軒則對著“雷公”手榴彈的延期引信發愁:“保證穩定的延期時間,對火藥成分和壓藥密度要求很高,我們現在的土法生產,波動太大。”
麵對這些難題,林峰沒有催促,而是鼓勵他們:“不要怕困難!材料不行,我們就想辦法找替代品,或者改進熱處理工藝!設備沒有,我們就土法上馬,手工打磨!一次不行就十次,十次不行就一百次!需要什麼支持,旅部全力協調!”
他指示後勤部門,想方設法通過地下渠道搜集廢鋼鐵、銅料、以及可能的機床配件和工具。同時,“燧人氏”係統也在林峰的授意下,開始提供一些基於現有材料的替代方案和簡易加工技巧林峰同樣以“經驗總結”或“外界技術資料”的名義轉達)。
在紅旗堡外的打穀場上,新兵們揮汗如雨地進行著隊列和刺殺訓練;在深山溶洞的“磐石”作坊裡,技術骨乾們圍著火爐和簡陋工具,為每一個零件的精度而絞儘腦汁。
林峰站在堡牆上,看著這片在戰火中重生、並孕育著新希望的土地。夕陽的餘暉灑在他堅毅的臉龐上。
腦海中,“燧人氏”係統的界麵穩定運行。
【兵員補充進度:72。預計一個月內可恢複滿員狀態。】
【軍工研發進度:‘啟明星’項目15;‘雷公’項目22。】
【根據地穩定度:緩慢回升中。】
他知道,日軍絕不會甘心失敗,下一次的進攻隻會更加猛烈。但他也堅信,隻要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不斷吸收人才,壯大自身,發展軍工,獨立第一旅和這片根據地,必將像太行山一樣,巍然屹立,成為插在日寇心臟地帶的一柄永不卷刃的鋼刀!短暫的休整,是為了下一次更有力的出擊。
喜歡風起贛南請大家收藏:()風起贛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