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風拂過高台,卷起周明寬大的衣袖,亦吹動著張之棟官袍上的雲雁補服。
空氣裡,血腥味與泥土的清新氣息混雜,一如眼前新舊交替之局。
“周先生,下一步,劍指何方?”
張之棟的聲音微顫,似有隱憂。
他問的不是湘省,不是湖廣,而是這天下。
周明未即刻作答,他轉過身,目光如淵,從遠山收回,落在這位封疆大吏的麵容。
他未見權臣的審視,隻看到一張倦怠與困惑交織的麵容。
“總督大人,”周明開口,語聲不起波瀾,“在問劍指何方之前,我們是否該先問一句,如今之天下,病在何處?”
張之棟心頭一震,這個問題,他問了自己半輩子。
“病在……外敵環伺,國力衰頹。”他脫口而出,此乃朝堂上下之共識。
周明微搖其首。
“洋人者,不過疥癬之疾。觀之凶悍,實則隻要我身強體健,一口氣便能吹散。”
他指尖輕觸胸膛。
“真正的心腹大患,在於內裡。”
“民智不開,則國無根基;體魄不強,則民無脊梁。”
“無根之木,無脊之民,如何能立於天地之間?外敵不來,亦會自腐自朽。”
一番話,如洪鐘大呂,震蕩張之棟心扉。
他宦海沉浮數十載,所見所聞,皆是裱糊粉飾,何曾有人如此洞徹肺腑,撕去這腐朽帝國的遮羞布。
“那……依先生之見,藥方何在?”張之棟其聲乾澀,滿含迫切的渴求。
周明未發一言,轉身從侍立一旁的周錦萱手中,接過一卷書冊,遞了過去。
那冊子並非尋常紙張,封麵乃某種鞣製過的青色軟皮,入手溫潤,上麵筆力遒勁的楷書寫著六個大字——《振華強國策》。
張之棟接過冊子,指尖觸及封麵,竟生出萬鈞之感。
他翻開第一頁,映入眼簾的並非空泛議論,而是一張以湖廣兩省為藍本的詳實輿圖,上麵朱筆細密勾勒著各種符號。
“以武協為綱,布武天下……”
他喃喃自語,目光續向下行。
計劃第一步,便是以神州武道協會為骨架。
在湖廣各府、縣、鄉、鎮,設立分會與武館,將《氣血修煉法》前三層作為基礎教育,無償普及。
凡華夏子民,無論男女老幼,皆可修行。
“全民皆武……”張之棟的呼吸驟然凝滯。
他想到周明麾下那支堅凝如鐵的黑甲軍,想到那些以一敵百的武道強者。
若真能全民修習,此等磅礴之力,又當如何!
他目光續向下行。
計劃第二步,是在各地武館旁,配套建立新式學堂。
學堂不隻教四書五經,更要教格物、算學、地理、曆史。
凡振華體係學子,必須文武兼修。
武道修煉有成者,學分加權;文理優異者,可獲貢獻值,兌換武道資源。
“以武促學,以學明智……”張之棟手掌已然微顫。
此非僅強健體魄,更在啟迪民智!
將最桀驁不馴的武夫,與最需引導的學子,用一套規則完美地捆綁。
他的目光落在第三步,雙瞳驟然緊縮。
“改良農工,以商養戰。”
計劃書中,詳儘繪就新式農具圖紙,介紹了作物輪種、堆肥積攢之法。
尤令人歎為觀止者,其提出將武者的勁力運用到工業生產中。
以暗勁鍛壓機代替蒸汽鍛錘,以武者協作代替原始勞力,效能之增,何止十倍!
而所有產出,通過振華商行銷往各地,換回的銀錢與資源,再投入到武協與學堂建設中,形成完美閉環。
張之棟逐頁翻閱,由初時的驚駭,轉為難以置信,最終,灼熱的光芒在其眸中燃起。
他看到了什麼?
他看到了一個理想國度的雛形!
在此國度裡,人人習武,體魄強健如龍,再無人敢之譏。
人人識字,通曉格物至理,民智大開,再不受愚弄。
武夫不再是恃強淩弱的江湖草莽,而是守護家國的戰士,是推動生產的動力。
學者不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而是文武雙全的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