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坊中毒事件的陰影尚未散去,陳啟明卻已無暇沉浸於憤怒與不安。皇帝的密旨如同一把懸頂之劍,軍工研發的遲滯更是讓他心急如焚。
他將李總旗的調查工作全權交予其負責,自己則再次全身心投入到技術攻關中。點數雖然回升至49點,但距離兌換核心軍工技術如120點的膛線裝置)仍有不小差距。他現代人的知識體係和邏輯思維,此刻成了他最寶貴的財富。
他再次鋪開紙張,將兌換來的【標準化量具】知識與自身理解結合,進行深化設計。沒有精密機床,沒有光學測量,他必須設計出一套符合當前技術條件、易於製造且能切實提升精度的初級方案。
他首先將目標鎖定在幾個最關鍵的尺寸上:
1.佛郎機子銃與母銃的配合外徑。
2.鳥銃魯密銃的銃管內徑。
3.引火孔藥池)的深度和直徑。
4.各類鉚釘、銷軸的直徑。
他設計了幾種最簡單的“基準規”:
“通止規”:用黃銅精心車製兩個短圓柱,一個為“通端”,尺寸為理論公稱尺寸下限;一個為“止端”,尺寸為理論公稱尺寸上限。工匠加工零件後,需能順利通過“通端”而不能通過“止端”,即為合格。這是控製孔、軸尺寸最原始卻有效的方法。
“深度規”:一根帶有刻度的硬木尺,配以可滑動固定的直角擋塊,用於測量孔深、台階高度。
“塞尺”:一組不同厚度的精磨鋼片,用於測量狹小縫隙。
他還繪製了簡易“卡尺”的草圖,但深知以目前的工藝,製造出高精度的活動卡尺極為困難,故將其列為遠期目標。
圖紙細化後,他立刻召集了幾名手藝最精湛的老銀匠和銅匠他們的手藝對精度要求最高),將製作基準規的任務交付下去,要求選用最穩定不易變形的材料,反複淬火打磨,務求尺寸精準、表麵光潔。
“此乃‘基準’,爾等手中出品的尺寸,便是全局千百工匠遵循的法度,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務必慎之又慎!”陳啟明神色嚴肅地叮囑。
老匠們雖不完全理解這些古怪量具的全部妙用,但見主事如此鄭重,皆知責任重大,無不凜然應命。
軍工坊內,悄然興起了一場“精度革命”的萌芽。叮叮當當的敲打聲中,夾雜了更多銼刀打磨和反複測量的細微聲響。
【成功推行基礎標準化理念與實踐,初步建立量具基準體係,顯著提升軍工產品質量控製水平,文明點數+10。當前點數:59。】
點數的持續回升,讓陳啟明肩頭的壓力稍減。
…
數日後,李總旗帶來了關於“舊鏜刀”的初步調查結果。
“大人,那把舊鏜刀已‘征調’到手。”李總旗將一個用油布包裹的長條物件放在案上,“王老六也畫出了口述的圖形,與實物並無二致。據他回憶,當年交付此批刀具的,是汪家冶坊的一位老掌爐師傅,姓胡,但汪家敗落後,此人便不知所蹤,生死不明。”
陳啟明解開油布,露出一把保養得極好的鏜刀。刀身細長,鋼口依然閃著幽藍的寒光,木柄已被磨得光滑如玉,可見王老六對其愛惜程度。
他拿起鏜刀,仔細端詳。刀身工藝確實精湛,遠超工部下發的新刀。但除此之外,似乎並無特異之處。
“可有詢問汪家冶坊還有何特異之處?”陳啟明追問。
“問了。”李總旗麵色有些古怪,“王老六言道,當年他去取刀時,偶然瞥見冶坊內院似乎在煉製一些…非金非鐵的奇異金屬,色澤古怪,且爐火溫度極高,遠非常規煉鋼可比。但他當時人微言輕,未敢多問,印象也已模糊。”
奇異金屬?超高爐溫?
陳啟明心中一動。這似乎與“影海眾”可能掌握的超越時代的技術特征隱隱吻合。
他再次拿起那把鏜刀,對著窗外光線,一寸寸地仔細檢查。刀身、刀柄、接縫…一無所獲。
就在他幾乎要放棄時,他的指尖在刀柄末端與鋼身連接處的護環上,感到了一絲極其細微的、不同於光滑表麵的滯澀感。
他立刻將護環湊到眼前,仔細觀看。在那個極其隱蔽的轉角內側,光線幾乎無法照射到的地方,他似乎看到了一些極其淺淡的、並非打磨痕跡的刻痕!
“拿放大鏡來!”他立刻吩咐。
一名小吏連忙將陳啟明之前磨製的那台單筒顯微鏡可兼作放大鏡)取來。
陳啟明調整好焦距,將護環內側對準鏡頭。
果然!
在放大鏡下,那看似無奇的金屬表麵上,竟然用極其纖細、幾乎與金屬紋理融為一體的手法,陰刻著數個與那枚從“一陣風”身上得到的碎片上極其相似的、扭曲的詭異符號!
隻是這裡的符號更小、更簡略,仿佛是一個標記或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