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的到訪與叮囑,如同一顆定心丸,讓陳啟明更加堅定了“藏鋒於拙”的策略。
表麵上的“事故”頻發和“焦頭爛額”,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暗處的窺伺者,為他贏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
然而,他內心深知,這種示弱隻是暫時的保護色,絕非長久之計。
真正的安全,源於不可替代的價值和足夠強大的實力。
燧發槍的量產,始終是這一切的基石。
他必須利用這段相對平靜的時期,將這塊基石打得更深、更牢。
製造局的工作重心,全麵轉回了燧發槍的常規生產與“簡式槍機”的優化上。
沒有了激進創新的壓力,工匠們反而能夠沉下心來,專注於打磨技藝,提升良品率。
林二狗等年輕工匠在陳啟明係統性的基礎教導下,進步神速。
他們不再僅僅滿足於模仿和重複,而是開始嘗試理解每個部件背後的原理,甚至能提出一些細微但有效的改進建議。
例如,林二狗發現擊錘簧片的固定方式存在細微的應力集中點,長期擊發可能導致疲勞斷裂。
他提出了一種新的加固結構,雖然增加了些許重量,卻大大提升了簧片的壽命。
這種基於理解的改進,遠比盲目嘗試更有價值。
陳啟明對此大加讚賞,並立刻將其納入標準製法。
這讓年輕工匠們備受鼓舞,鑽研的熱情更加高漲。
王鐵匠的傷勢在趙郎中的精心調理下,也逐漸好轉。
雖然暫時無法親自動手鍛造,但他豐富的經驗卻成了寶貴的財富。
他每日坐在工坊一角,看著徒弟們操作,不時出聲指點,將一些口耳相傳的淬火訣竅、鋼材辨識的秘訣,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一代。
整個製造局的技術氛圍,在沉澱中悄然提升,一種更加紮實、更具傳承性的工匠文化正在形成。
陳啟明看著這一切,心中欣慰。
這才是長久發展的根本。
然而,鎳鋼的瓶頸,依舊是懸在頭頂的利劍。
沒有穩定的高性能鋼材,燧發槍的可靠性和壽命就無法得到質的飛躍,量產更是空中樓閣。
鄭芝龍那邊提供的鎳礦樣本和海圖,如同帶刺的玫瑰,誘惑巨大,風險也同樣巨大。
直接與鄭氏合作,無異於與虎謀皮。
但若無外部資源,僅靠目前零星的“天外隕鐵”,根本是杯水車薪。
必須另尋他路。
陳啟明再次將目光投向了係統。
這一次,他沒有請求具體的鎳鋼冶煉技術,而是換了一個思路。
他沉浸意識,向係統發出了詢問:“係統,基於現有資源和技術水平,推演獲取穩定鎳資源替代方案,或提升現有普通鋼材性能至接近低鎳鋼水平的可行性。”
他希望能找到一條不依賴稀缺鎳礦,卻能提升鋼材性能的路徑。
係統界麵微光閃爍。
【接收到宿主資源替代方案推演請求…】
【掃描宿主現有知識:‘初級冶金原理’、‘礦物辨識基礎’…掃描時代背景資源條件…】
【開始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