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堅實的土地,飲下甘甜的溪水,篝火的光芒驅散了海上的陰霾與絕望。
劫後餘生的慶幸,如同溫暖的泉水,浸潤著每一個幸存者的心田。
但短暫的狂喜過後,現實的壓力便接踵而至。
他們麵對的,是一片完全陌生的原始叢林,一切都需要從零開始。
生存,是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
海狼和雷震帶著護衛隊,對島嶼進行了更徹底的探查。
好消息是,島嶼麵積頗大,中央山巒起伏,植被茂密,淡水資源豐富,除了那條主溪流,還發現了多處山泉。
壞消息是,島上並非全無危險。密林深處有野豬的蹤跡,夜晚能聽到不知名野獸的嚎叫,沙灘上發現過大型海龜爬行的痕跡,說明可能有鱷魚或巨蜥存在。
而且,島嶼的位置依然成謎,遠離任何已知的航線,是真正的化外之地。
司徒文開始發揮他組織管理的才能,將幸存的兩百餘人按技能和體力重新編組。
青壯年負責砍伐樹木、搭建營房、開辟田地。
婦女和老人則負責采集可食用的野果、菌類,編織草席、漁網,並在溪邊開墾小塊菜地,嘗試播種隨身攜帶的少量種子。
工匠們則是最寶貴的財富,他們利用從船上搶救出來的工具,開始製造更趁手的斧頭、鋤頭、鋸子,修複破損的器物,甚至嘗試燒製簡單的陶器用於儲水炊煮。
陳啟明、顧青和趙德海則帶著核心的工匠團隊,在營地邊緣選定了一塊相對平整、靠近水源又便於警戒的區域,開始規劃新的“工坊”。
首先搭建的是幾個巨大的茅草棚,用於遮風避雨和存放搶運出來的核心物資。
那些浸過海水、有些受潮的技術圖紙被小心翼翼地攤開晾曬,然後由專人用炭筆重新描摹備份。
核心的模具和那十支線膛槍更是被重點保護起來,由最可靠的護衛日夜看守。
生存的忙碌暫時衝淡了悲傷,每個人都為著“活下去”這個共同目標而努力。
日子在艱苦的勞作中一天天過去。
窩棚一排排立了起來,雖然簡陋,但總算有了遮身之所。
引水的竹管將溪水引入了營地,免去了每日往返取水的辛勞。
開墾出的菜地冒出了嫩綠的芽苗,帶來了未來的希望。
甚至有人用簡陋的漁具從海裡釣上了魚,改善了大家的夥食。
營地開始有了“家”的雛形,秩序和希望逐漸取代了混亂與絕望。
然而,陳啟明的心卻並未完全安定。
他深知,暫時的安寧是脆弱的。他們失去了磐石嶼的工業基礎,現在的生產水平倒退回了近乎原始的狀態。
線膛槍的技術雖然還在,但沒有穩定的鋼鐵來源,沒有成熟的燃料和動力,想要複現甚至超越之前的成就,難如登天。
一日,他正在督促工匠們嘗試用島上找到的黏土搭建一個小型煉爐,希望能嘗試冶煉一些簡單的金屬件。
海狼和雷震麵色凝重地找到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