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清南洋,以為內湖!”
陳啟明在高層會議上的宣言,如同一道驚雷,為望安島的未來定下了激昂的基調。
這不再是為了生存的被動防禦,而是為了霸業的主動擴張。
宏偉的目標,需要堅實的步伐。
整個島嶼如同上緊了發條的鐘表,圍繞著這個全新的戰略核心,開始了新一輪的高速運轉。
首要任務,是打造一支能夠支撐遠洋征戰的無敵艦隊。
現有的“鎮海號”及其姊妹艦,雖已堪稱利器,但數量不足,且續航力與適航性仍需經受大洋的考驗。
新的造艦計劃被提上日程,目標直指更大噸位、更強火力、更遠航程的“遠洋級”戰列艦。
船塢內,新的龍骨在蒸汽錘的轟鳴聲中鋪設,工匠們按照融合了東西方優點的最新圖紙,日夜趕工。
趙士楨與顧青的合作愈發默契。
趙老的理論知識結合顧青團隊的實踐經驗,在新型艦炮的研發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一種身管更長、膛壓更高、使用新型栗色火藥配方經趙老改良)的線膛重炮,進入了最後的測試階段。
其威力和射程,將遠超現有裝備。
雷震與阿彪則全力整編擴充海軍。
新俘獲和建造的船隻需要配備人手,新投奔的人員需要訓練磨合,新的戰術需要在演練中完善。
港口外,戰艦編隊巡航、炮擊、機動演練的場景日日可見,喊殺聲與炮聲響徹海天。
司徒文與齊長老則忙於構建支撐遠征的後勤體係。
新的煤礦、鐵礦開始開采,但運輸、冶煉、加工鏈條需要進一步優化。
糧食、布匹、藥品等物資的儲備被提升到戰略高度。
與周邊土邦、商站的貿易網絡需要擴大和鞏固,以獲取更多稀缺物資和情報。
“匠作堂”、“民政司”、“戰備堂”這三大機構,在明確的目標驅動下,高效協同,將望安島的戰爭機器打磨得越發鋒利。
在這一片忙碌中,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浮現出來:情報。
南洋廣袤,島嶼星羅棋布,勢力錯綜複雜。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主力動向如何?
西班牙人在呂宋的據點防禦怎樣?
那些散落各島的土王蘇丹,態度親疏如何?
通往西洋的貿易航道詳情幾何?
僅靠過往商船帶來的零星消息,如同管中窺豹,遠不能滿足大規模戰略行動的需要。
望安島需要自己的眼睛,需要一張精準的南洋海圖。
這一日,陳啟明召集核心層,提出了一個醞釀已久的計劃。
“欲控南洋,需先知南洋。閉門造車,無異於盲人摸象。”
他指著議事堂中央那幅仍顯簡陋的南洋海圖。
“我意,組建一支精乾的遠航偵察艦隊,不為交戰,隻為探查。”
“航線向西南,沿婆羅洲、蘇門答臘、爪哇一線,直至滿剌加馬六甲)海峽。”
“重點探查荷蘭、西班牙等西夷主要據點之虛實、兵力部署、航運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