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港”的名號,隨著陳啟明的定名,迅速傳遍了整個艦隊和首批登陸的建設者。
望安島在南洋的第一個立足點,自此有了自己的名字。
名號既定,實質性的建設便以驚人的速度全麵鋪開。
雷震與阿彪率領的警戒艦隊,以瀉湖口為中心,構築起一道嚴密的扇形警戒圈,巡邏範圍向外延伸至數日航程,確保建設初期的安全環境。
趙德海率領的勘探隊,對瀉湖及周邊島嶼進行了地毯式的詳細勘察。
結果令人振奮:瀉湖內水域深闊,避風條件極佳,確為天生的良港。
東北側的島嶼上,不僅發現了易於開采的露天硫磺礦脈,伴生的銅礦苗也清晰可見,甚至發現了少量但品位不錯的銀礦跡象。
淡水水源也在島嶼腹地的山穀中被找到,水質清冽,水量充足。
“天佑我望安!”趙德海將勘測結果呈報給陳啟明時,激動得聲音發顫,“此地資源之富饒,遠超預期!港口、硫磺、銅、銀,乃至淡水,無一不缺!假以時日,此地必成我輩基業之堅實根基!”
陳啟明審閱著初步繪製的地形圖和資源分布圖,目光銳利。
“資源雖豐,然欲化為實力,尚需時日與汗水。即刻起,全力投入建設!”
命令下達,整個“磐石港”瞬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工地。
登陸的工匠和勞工們,在劃定的區域開始平整土地,砍伐樹木,搭建起一排排簡陋但堅固的營房和倉庫。
優先建造的是位於瀉湖入口兩側高地之上的炮台地基。
巨大的石塊被從山中開采,用滾木和絞盤艱難地運上預設陣地,混合夯土,開始構築永久性防禦工事的雛形。
簡易的碼頭也在瀉湖岸邊迅速延伸,以便停靠更多的運輸船和戰艦。
圍繞著硫磺礦脈,一個小型的采礦營地率先建立起來。
經驗豐富的礦工指導著人們開挖礦坑,初步提煉硫磺的土窯也冒起了縷縷青煙。
每一筐開采出來的硫磺礦石,都被視為戰略物資,小心存放。
與此同時,一支由精乾水手和工匠組成的探險小隊,奉命對周邊更大範圍的島礁進行了探索,進一步完善海圖,並警惕任何潛在的威脅。
建設是艱苦的,熱帶陽光熾烈,雨水無常,蚊蟲肆虐。
但所有人的心中都燃燒著一團火。
他們正在親手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堅固的家園,一個未來可進可退的戰略支點。
每日收工,望著初具規模的營地和日益完善的防禦工事,疲憊的臉上都洋溢著滿足與希望。
然而,平靜的建設日子並未持續太久。
十日後,一艘執行外圍巡邏的快艇帶回了重要的消息。
他們在西北方向約兩日航程的一片無人島礁區,發現了一些不屬於“影海眾”的、近期人類活動的痕跡——新鮮的篝火餘燼、丟棄的破損漁網,甚至還有幾處隱蔽的觀察點。
跡象表明,有其他人也在窺探這片海域。
消息傳來,陳啟明並未感到意外。
“磐石港”的建立,如同在平靜的池塘中投下巨石,漣漪終將擴散出去,引起各方注意。
他下令加強戒備,但建設步伐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