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青”帶來的緊急軍情,如同在滾沸的油鍋裡潑進了一瓢冷水,讓整個“磐石港”瞬間炸開了鍋。
緊張、凝重、乃至一絲不安的氣氛,隨著夜幕彌漫開來。
但在這不安之下,更有一股被強敵激起的昂揚鬥誌在迅速凝聚。
陳啟明在“鎮海號”議事廳內下達的一係列命令,被迅速、堅決地執行下去。
急促的哨聲、奔跑的腳步聲、軍官的號令聲,取代了夜晚的寧靜。
“磐石港”這部戰爭機器,以最高效率開始運轉。
雷震與阿彪領命後,連夜便率領主力艦隊悄然駛出瀉湖,消失在黑暗的海麵上。
他們的任務並非與即將到來的荷蘭艦隊硬碰硬,而是利用對周邊海域日益增長的熟悉,進行高強度的遊擊演練,並伺機前出偵察。
港口內的建設重點,一夜之間從長期規劃轉向了戰時應急。
所有資源向防禦工事傾斜。
工匠和勞工們點起火把,在“鎮海崖”及瀉湖入口另一側的高地上徹夜施工。
炮位被進一步加固,射界內的障礙物被清除,運送炮彈的滑軌和防護牆以最快的速度搭建起來。
趙德海親自蹲在炮台上,指揮著炮手們調試新安裝的重炮,反複測算炮口高低和方位刻度,精心校準射角射界,確保火力能覆蓋關鍵水道。
港口內的臨時工坊爐火徹夜不熄,鐵匠們奮力敲打,修複戰艦在上一戰中輕傷的部位,並優先趕製更多的實心彈和霰彈。
至於工藝複雜的爆破彈,因產能有限,僅能確保現有庫存完好,作為關鍵時刻的殺手鐧。
圍繞著港口簡易的木質圍牆,壕溝被挖得更深,削尖的木樁被密密麻麻地插入土中,形成了簡易的拒馬。
了望塔被加高,上麵配備了視力最好的哨兵和最好的望遠鏡,日夜不停地監視著海天交界處。
陳啟明幾乎是不眠不休,巡視著每一處關鍵崗位。
他登上炮台,檢查火炮的固定和彈藥儲備。
他走進工坊,詢問武器修複的進度。
他甚至在黎明時分,乘小艇親自勘測了瀉湖入口的水文情況,尋找可能被敵軍利用的薄弱點。
他的鎮定和專注,極大地穩定了軍心。
恐慌情緒被有條不紊的戰備工作所取代,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
數日後,雷震派出的快艇傳回第一波偵察消息。
他們在東南方向約五日航程處,確認發現了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的先鋒——兩艘大型巡航艦。
它們航向明確,正朝著“磐石港”方向而來,但航速不快,似乎在等待主力彙合,或進行戰術偵察。
消息證實了“海東青”情報的準確性,也意味著戰爭進入了倒計時。
陳啟明下令,全軍進入最高警戒狀態,同時派出更多的小型快船,像一張無形的大網撒向外海,嚴密監控荷蘭艦隊的一舉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