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的思路清晰,邏輯嚴密,既考慮了現實成本軍事行動耗費巨大),又契合了政治需求新王需要“仁德”名聲),還將招撫失敗後的軍事選項作為了後備,顯得進退有據,老謀深算。
秦莊襄王聽著,不斷點頭,臉上露出深以為然的表情。顯然,呂不韋這番“成本低、效益高、還能博取名聲”的方案,非常對他的胃口。他幾乎就要開口采納了。
然而,在偏殿珠簾之後,一直靜靜聆聽的嬴政,那小小的眉頭,卻隨著爭論的深入,尤其是聽到呂不韋傾向於招撫的論述後,漸漸地、漸漸地鎖緊了。
他認真地聽著每一位大臣的發言,腦海中飛速地運轉著,將他們的觀點與自己所學所曆進行著比對。
廷尉的強硬,讓他想起司馬韜在沙盤上毫不留情的“殲滅”;
大田令的仁政,讓他想起淳於先生那套“修文德以來之”的空談,以及這空談在趙國現實麵前的脆弱;
而呂不韋那看似麵麵俱到、實則更偏向招撫的方案……
嬴政的小腦袋裡,產生了疑問。
招撫?成本低?
這些流民時而為盜,時而為民,分明是首鼠兩端,毫無信義可言!今日迫於形勢接受招撫,他日若遇困頓,或被魏國細作煽動,豈非立刻複叛?屆時,他們熟悉了秦國邊境的內情,造成的危害豈不更大?這如同治病,若不能根除病灶,隻是暫時安撫,日後必生大患!
彰顯仁德?
對這等反複無常、劫掠本國百姓的匪類講仁德,那對那些安分守己、依法納稅的秦地百姓,公平何在?秦法“賞罰分明”的原則,又置於何地?這“仁德”之名,聽起來好聽,但若是以犧牲法律的公正性和縱容罪惡為代價,這名聲,真的值得追求嗎?
他的小拳頭在袖中不自覺地微微握緊。他想起了韓非竹簡上的話:“仁暴者,皆亡國者也。”過分的仁慈和過分的暴虐都會導致國家滅亡,關鍵在於是否合乎“法”與“勢”的需要。眼下,為了邊境的長久安寧和秦法權威,似乎……更應該采取更堅決的措施?
他看著正殿內,父王似乎已經被呂不韋說服,準備做出決定。一種強烈的、不同於在場任何人的想法,在他心中湧動。他幾乎要站起身,想要穿過那層珠簾,去陳述自己的看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但他最終還是克製住了。
這裡是朝堂,他是旁聽的太子,沒有父王的允許,他不能擅自發言。而且,他的想法,與位高權重、深得父王信任的“仲父”相左,貿然提出,會有什麼後果?
他深吸一口氣,將那股表達的衝動強行壓了下去,隻是那雙鎖緊的眉頭,和眼中閃爍的、與其年齡極不相符的冷靜與批判的光芒,暴露了他內心並不平靜的風暴。
朝議即將結束,秦莊襄王似乎就要采納呂不韋招撫為主的方案。然而,就在他開口的前一瞬,他的目光似乎無意中掃過了偏殿的方向,看到了那個在珠簾後正襟危坐、眉頭緊鎖的小小身影。
秦莊襄王的心中微微一動。他知道這個兒子早慧,時常有驚人之語。他忽然產生了一絲好奇,想聽聽這個沉默觀察了許久的太子,對這件事,會有什麼樣的看法?
他暫時壓下了即將出口的決斷,對著偏殿的方向,用一種帶著鼓勵和試探的語氣,溫和地開口問道:
“太子於偏殿聆聽多時,對此事,可有見解?”
這一問,如同在即將平靜的湖麵上,投下了一塊巨石!
所有人的目光,瞬間齊刷刷地轉向了偏殿的方向!呂不韋深邃的眼眸中,閃過一絲極快的訝異,隨即恢複了平靜,也帶著一絲探究,望向珠簾之後。老將蒙驁,以及剛才爭論的廷尉和大田令,都露出了詫異的神情。
整個朝堂,瞬間安靜下來,落針可聞。
所有的壓力,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個小小的、隱藏在珠簾後的身影之上。
嬴政猛地抬起頭,隔著晃動的珠簾,對上了父王詢問的目光,也感受到了來自正殿內那無數道含義各異的視線。
他,要開口嗎?
喜歡天下一帝秦始皇請大家收藏:()天下一帝秦始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