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們的“聯軍”,主要由以下幾部分構成:
1.燕王喜帶來的王室衛隊和部分殘軍,士氣低迷,思鄉情切。
2.代王嘉原有的代地殘部,同樣疲憊不堪,對前景悲觀。
3.少量被秦軍壓迫、逃入遼東的原燕、趙地區的部族武裝,他們更多是為了自保,對這兩個流亡君王並無太多忠誠可言。
這樣一支拚湊起來的軍隊,缺衣少食,裝備不整,內部矛盾重重,其戰鬥力可想而知。他們所謂的“負隅頑抗”,更像是一種在絕境中的本能掙紮,以及……兩個亡國之君為了維持最後一絲體麵的自我安慰。
薊城陷落、燕王喜北逃的消息傳回王翦大營。王翦並未感到意外,他深知除惡務儘的道理。
“大將軍,末將願率一旅之師,北上遼東,擒拿燕喜、代嘉,獻於陛下階下!”一個急切的聲音響起,請戰者是李信。
這位曾經因輕敵而在伐楚戰爭中遭遇慘敗的年輕將領,此刻眼中燃燒著強烈的、想要洗刷恥辱的火焰。伐燕之戰,他作為王翦的部將,一直渴望能有機會獨當一麵,立下大功,重新證明自己。
王翦看著李信,目光深邃。他理解李信的心情,但也深知遼東地處偏遠,環境惡劣,燕代殘部雖弱,但困獸猶鬥,且地理不熟,追擊並非易事。
“李將軍,”王翦緩緩開口,“遼東路遠,補給困難,燕代殘敵,雖如喪家之犬,然不可輕忽。你率三萬精銳步騎,攜兩月之糧,北上追擊。切記,穩紮穩打,以清剿、震懾為主,不必急於求成,務求斬草除根,勿使死灰複燃!”
王翦的囑咐,既是提醒,也是約束。他給了李信戴罪立功的機會,但也用“穩紮穩打”四個字,給他套上了籠頭,防止他再次因冒進而吃虧。
“末將謹記大將軍教誨!必不辱命!”李信慨然領命,鬥誌昂揚。
很快,一支由李信率領的三萬秦軍精銳,離開了薊城地區,如同嗅到血腥味的獵犬,沿著燕王喜逃亡的路線,一路向北,追入了遼東。
遼東的苦寒,對秦軍同樣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但嚴明的紀律、相對充足的補給儘管運輸艱難),以及旺盛的求戰欲望,使得李信軍隊的戰鬥力,遠非那支苟延殘喘的燕代聯軍可比。
李信采取的策略靈活而凶狠。他並不急於尋找燕代聯軍主力決戰,而是像梳子一樣,逐一掃蕩遼東那些被燕代勢力控製的或可能提供支援的城邑、部落。每下一地,便宣告秦法,肅清“餘孽”,建立臨時據點,確保後勤線路。
麵對秦軍步步緊逼、如同剝筍般的清剿,燕王喜和代王嘉的“聯軍”節節敗退。他們不敢與李信正麵交鋒,隻能不斷向更偏遠、更荒涼的地方退縮。糧草補給愈發困難,士兵們在嚴寒和饑餓中瑟瑟發抖,逃亡者日眾。兩個君王之間的矛盾也開始公開化,互相指責對方應對不力,消耗了本就不多的資源。
遼東的天空,陰沉寒冷。
燕代聯軍的營地裡,彌漫著絕望和壓抑的氣息。
他們如同被困在冰原上的傷獸,雖然還在喘息,但誰都明白,覆滅的命運,隻是時間問題。李信的秦軍,正在外麵耐心地、一步步地收緊包圍圈,等待著最終致命一擊時刻的到來。
而遠在鹹陽的嬴政,收到王翦關於薊城已克、燕王喜北遁、李信已率軍入遼東追擊的奏報時,隻是淡淡地批了一個“可”字。
他的目光,已經投向了地圖上最後一個還未被插上黑色旗幟的區域——齊國。
燕代的殘餘,不過是疥癬之疾,李信足以料理。
真正的收官之戰,即將在東方上演。
喜歡天下一帝秦始皇請大家收藏:()天下一帝秦始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