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老爺子那石破天驚的一“舔”,如同一道閃電,瞬間劈開了籠罩在陳氏木雕頭上的所有陰霾。
那段視頻,被瘋狂地轉發和傳播。
“為證清白,七旬非遺傳承人直播親嘗大漆!”
這個標題,占據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熱搜榜。無數的網友,被這位老匠人剛烈而赤誠的風骨所折服。陳家的那個小網店,在短短一個小時內,就收到了雪片般的訂單,所有庫存,被搶購一空。那個抹黑他們的競爭對手,則在一片罵聲中,灰溜溜地刪除了所有黑稿,並發布了一封毫無誠意的道歉信。
一場足以摧毀一個百年品牌的公關危機,就這樣,在蘇晚的策劃和陳家祖孫的聯手下,以一種最震撼、最傳奇的方式,完美落幕。
而蘇晚,作為這一切的幕後推手,也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聚光燈下。
“玄學軍師蘇晚”、“企業戰略規劃大師”、“史上最強網絡月老”……各種各樣聽起來有些中二的頭銜,被網友們安在了她的頭上。她的粉絲數,也在這場風波之後,正式突破了百萬大關。
她徹底火了。
火到什麼程度呢?她現在開播,光是感謝榜上刷禮物的“老板”,就要念上整整十分鐘。後台的私信,從個人情感谘詢,擴展到了企業發展戰略、項目投資風向、甚至公司年會該請哪個明星……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名聲和熱度,蘇晚卻並沒有感到太多的喜悅,反而生出了一絲隱隱的憂慮。
她知道,站得越高,風就越大。當她被無數人奉為“大師”的時候,也必然會迎來更嚴苛、更專業的審視。
果然,麻煩很快就找上門了。
這天,一篇名為《解構“蘇晚現象”:一場由心理暗示和幸存者偏差構成的網絡狂歡》的博客文章,開始在知識分子圈層裡流傳開來。
文章的作者,是本市一所著名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名叫錢振國。錢教授在文章裡,沒有像“科學打假衛士”那樣,簡單粗暴地將蘇晚定義為騙子。而是以一種非常客觀、理性的學術角度,對蘇晚的幾次“成名案例”,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蘇晚所謂的“算命”,其本質,是一種高明的“冷讀術”和心理引導。她非常擅長從委托人簡短的描述中,捕捉到關鍵信息,然後利用巴納姆效應——即人們會傾向於相信一些籠統的、普遍的人格描述——來讓對方產生“算得真準”的錯覺。
而她給出的所有建議,比如讓失戀的程序員去提升自己,讓暗戀的大學生去圖書館,讓家族企業用匠心去回應質疑,這些本身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積極正確的“普世價值觀”。無論算不算命,隻要去做了,大概率都會有一個好的結果。
至於那些看似神奇的巧合,比如快遞小哥的姻緣,錢教授則將其歸結於“幸存者偏差”和“確認偏誤”。他認為,網絡上必然有無數個算錯了的案例,隻是因為沒有戲劇性,所以沒有被傳播。人們隻願意看到、也隻願意相信那些成功的、離奇的個例。
這篇文章,有理有據,邏輯嚴明,文筆犀利。它不像之前的網絡罵戰,而是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將“蘇晚現象”這層神秘的光環,剝得乾乾淨淨,露出了底下看似“科學”的骨架。
文章一出,立刻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許多之前對蘇晚半信半疑的搖擺派,都紛紛表示“恍然大悟”。網絡上,關於“蘇晚究竟是大師還是騙子”的爭論,也變得前所未有的激烈。
“蘇晚,你沒事吧?”林娜第一時間打來了電話,語氣裡充滿了擔憂。
“我沒事。”蘇晚看著那篇文章,出奇地平靜。她知道,這一天,遲早會來。
“這姓錢的教授也太壞了!這不就是明擺著要砸你飯碗嗎!不行,我得發動我的姐妹們,去他博客下麵跟他理論理論!”林娜氣憤地說。
“彆。”蘇晚製止了她,“娜娜,你幫不了我的。這次的對手,和以前不一樣。靠罵,是罵不贏一個大學教授的。”
當晚,蘇晚照常開了直播。
直播間裡,氣氛有些詭異。除了鐵杆粉絲的維護,還夾雜著大量來“圍觀”和“對線”的路人。彈幕裡的火藥味,濃得幾乎要溢出屏幕。
蘇晚沒有理會那些爭吵。她等直播間的人數達到一個峰值後,才緩緩開口,聲音清晰而平靜。
“家人們,晚上好。我知道,大家今天來,是想聽我說什麼。”
“錢振國教授的那篇文章,我看了,而且看了很多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