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晚公開邀請錢振國教授進行直播對話的事件,迅速發酵成了全網關注的焦點。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錢振國教授,竟然在第二天,就通過他的個人博客,公開回應了。
他答應了。
“蘇晚女士的坦誠與勇氣,令我欣賞。”他在回應中寫道,“學術的探討,不應局限於象牙塔之內。我同意,一場有建設性的公開對話,遠比隔空的筆墨官司,更有意義。我接受你的邀請。”
這個回應,徹底點燃了所有吃瓜群眾的熱情。
這場被網友們戲稱為“世紀大和解”的直播,被定在了周五的晚上八點。消息一出,蘇晚直播間的預約觀看人數,就以一種恐怖的速度,突破了五十萬。
周五晚上,七點五十九分。
蘇晚坐在她那小小的直播間裡,感覺自己的心跳,快得幾乎要從胸膛裡蹦出來。
這比她第一次開播,第一次見王一然,第一次去他家吃飯,都要緊張。
因為她知道,今晚,她代表的不僅僅是自己,更是奶奶,是蘇家傳承了不知道多少代的,那麵神秘的羅盤。
“彆怕,有我。”
王一然的微信,像掐著點一樣發了過來。簡短的四個字,卻像一顆定心丸,讓蘇晚那顆慌亂的心,瞬間安定了不少。
八點整,直播準時開始。
畫麵中,蘇晚和錢振國教授的身影,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出現在了同一個屏幕上。
錢教授看起來五十多歲,戴著一副金絲眼鏡,頭發梳理得一絲不苟,氣質儒雅,眼神睿智。他坐在自己的書房裡,背後是一整麵牆的書,充滿了學者的氣息。
“錢教授,您好。非常感謝您能接受我這個晚輩的冒昧邀請。”蘇晚率先開口,姿態放得很低。
“蘇女士客氣了。”錢教授微笑著點點頭,“你的直播,我看過一些。我很欣賞你引導年輕人積極向上的那種方式。我們今天的對話,就從你最近那個最成功的案例,陳氏木雕的事件,開始吧。”
對話,就在這樣一種友好而專業的氛圍中,拉開了序幕。
錢教授果然名不虛傳。他引經據典,從營銷心理學,到品牌危機公關,再到消費者行為學,將蘇晚給陳家的建議,剖析得條條是道。他精準地指出,蘇晚的成功,在於她抓住了“情感共鳴”和“權威背書”這兩個核心要素,用一場近乎行為藝術的直播,完成了品牌形象的重塑。
蘇晚則坦然承認,她並不懂這些高深的理論。她隻是通過羅盤,感應到了陳家困局的症結,在於“內部不和”與“信心缺失”,所以才給出了那樣的建議。
“你看,蘇女士。”錢教授笑著總結道,“我們的結論,是一樣的。隻是我用的工具,是邏輯和理論,而你用的工具,是羅盤和‘感應’。殊途同歸。”
這場對話,持續了將近一個小時。錢教授以他淵博的學識和強大的邏輯,將蘇晚所有的“神奇案例”,都納入了他那套嚴謹的心理學框架之內。雖然他言辭客氣,但言下之意,卻非常明確——所謂的“玄學”,不過是尚未被命名的“心理學分支”罷了。
直播間的風向,也漸漸地,開始向錢教授這邊傾斜。
“教授太牛了!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原來算命的儘頭,是當心理醫生啊。”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這場對話將以“科學”的全麵勝利而告終時,蘇晚卻突然話鋒一轉。
“錢教授,您說的,我都認同。”她看著鏡頭,眼神清澈而堅定,“但是,我還是想請教一個,可能與心理學無關的問題。”
“哦?請講。”錢教授饒有興致地看著她。
“我聽說……”蘇晚的聲音,變得輕柔而謹慎,“您一直在尋找一位失散多年的朋友。一位姓‘周’,名叫‘向遠’的朋友。”
錢教授臉上的笑容,瞬間凝固了。他那雙睿智的眼睛裡,第一次,露出了震驚和愕然。
“你……你怎麼會知道?”
這個名字,他隻在二十年前那則小小的報紙尋人啟事上刊登過。這些年,他從未對任何人提起。
蘇晚沒有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將那麵古樸的羅盤,緩緩地捧到了胸前。
“錢教授,我們來做一個小小的實驗,好嗎?”
“我這裡,有三件東西。一把舊的口琴,一支斷了筆尖的鋼筆,還有一塊磨損了的、男士手表。”
她將這三樣東西,一一擺在鏡頭前。這都是她從樓下舊貨市場淘來的,互不相乾。
“現在,請您集中精神,在心裡,想著你的那位‘周向遠’朋友。然後,告訴我,這三樣東西裡,你覺得,哪一件,最有可能,是他曾經用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