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晚微光基金”的核心團隊組建完成後,立刻投入了高效的運作。那封來自偏遠山區鄉村教師的求助信,成為了他們第一個正式援助的項目。
經過林娜的初步溝通,和李哲基於當地經濟數據的背景分析,團隊確認了情況的緊急性和真實性。然而,王一然堅持,必須進行最後的實地核查。
“公益不是隔空投送物資那麼簡單。”他在團隊會議上嚴肅地說道,“我們必須親眼看到孩子們的情況,親手將物資交到老師手裡。這不僅是對捐贈者負責,也是對我們基金會的聲譽負責。”
他的提議,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同意。
考慮到山區路途遙遠,王一然利用自己的休息日,決定親自開車,帶蘇晚一起去。
周六的清晨,天剛蒙蒙亮。王一然就開著他那輛半舊的越野車,停在了蘇晚的樓下。他不僅準備了路上所需的食物和水,還細心地為蘇晚準備了暈車藥和保暖的外套。
蘇晚看著他忙碌的身影,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暖意。這或許不是一場傳統意義上的約會,沒有鮮花和電影,但這種為了同一個目標並肩前行的感覺,卻比任何浪漫的儀式,都更讓她心動。
越野車行駛了四個多小時,才從平坦的高速公路,轉入蜿蜒崎嶇的山路。道路兩旁的景色,從繁華的城市,逐漸變成了連綿起伏的群山。
又顛簸了近一個小時,一座掩映在綠樹叢中的小小村莊,終於出現在他們眼前。村子很小,幾十戶人家,大多是土坯牆和青瓦頂的老房子。那所名為“向陽”的小學,就在村口最顯眼的位置。
學校,其實就是一排簡單的平房。牆壁上,還能看到風雨侵蝕留下的斑駁痕跡。
他們到的時候,孩子們正在上課。一個皮膚黝黑、身材瘦高的中年男人,正在用帶著濃重口音的普通話,教孩子們念古詩。他就是寫信求助的張老師。
看到蘇晚和王一然的到來,張老師顯得有些局促和激動。他將他們迎進自己那間簡陋的辦公室,不停地搓著手,說著感謝的話。
“不用客氣,張老師。”蘇晚微笑著說,“我們隻是想來看看孩子們,順便確認一下物資的需求。”
在與張老師的交談中,他們了解到,這所學校,隻有他一個老師。他不僅要教語文、數學,還要兼顧音樂和體育。全校二十三個孩子,從一年級到五年級,都在一個教室裡上課。
“條件是苦了點,但孩子們都特彆懂事,也特彆愛學習。”張老師說起孩子,黝黑的臉上,泛起了自豪的光,“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多看一些課外書。”
正說著,下課鈴響了。那其實不是鈴,而是一截掛在樹下的鐵軌,被張老師用錘子敲響的。
孩子們像一群快樂的小鳥,從教室裡湧了出來。他們看到蘇晚和王一然這兩個陌生人,都有些害羞,躲在張老師身後,用一雙雙清澈好奇的眼睛,偷偷地打量著他們。
蘇晚的心,瞬間就被這些眼神融化了。
她蹲下身,從帶來的包裡,拿出一些糖果和零食,微笑著遞給他們。
一個紮著羊角辮的小女孩,最大膽,她接過蘇晚遞來的糖,卻沒有立刻吃,而是先跑到張老師麵前,仰著小臉問:“老師,我能要嗎?”
得到老師的允許後,她才小心翼翼地剝開糖紙,將糖放進嘴裡,臉上立刻綻放出滿足的笑容。
那一刻的純真,深深地烙印在了蘇晚的心裡。
王一然則默默地觀察著孩子們的衣著。確實如信中所說,很多孩子身上的衣服,都洗得發白,有的甚至還帶著補丁。山裡的秋天,已經有了涼意,但他們單薄的衣衫,顯然不足以抵禦即將到來的嚴冬。
核查結束,回程的路上,車裡的氣氛有些沉默。
夕陽的餘暉,透過車窗,灑在蘇晚的臉上。她靠在車窗上,看著窗外飛速倒退的群山,久久沒有說話。
王一然沒有打擾她,隻是將車裡的暖氣,又調高了一些。
“一然,”蘇晚輕聲開口,“我以前總覺得,我用羅盤幫人看風水,指點迷津,就已經是在做好事了。可今天我才發現,和張老師比起來,我做的,實在太微不足道了。”
她的聲音裡,帶著一絲感慨和自省。“他在那樣艱苦的環境裡,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二十多個孩子走出大山的希望。那才是真正的……大善。”
王一然騰出一隻手,輕輕地覆在她的手背上,溫聲說道:“你不用跟他比。每個人的位置不同,發光的方式也不同。他是在用生命,點亮一盞油燈,照亮他麵前的孩子。而你,是想用你的能力,去彙聚千萬束微光,照亮更多需要光亮的地方。你們做的是同一件事,都值得被尊敬。”
他的話,像一股溫泉,緩緩流過蘇晚的心田。是啊,不必妄自菲薄,也不必沾沾自喜。隻要堅守本心,儘力而為,便已足夠。
回到市裡後,“晚晚微光基金”的第一次援助行動,立刻啟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們沒有直接打錢,而是根據張老師提供的尺碼和需求,采購了全新的羽絨服、棉鞋、手套和圍巾。李哲利用自己的渠道,聯係到了一家大型的圖書批發商,以極低的價格,采購了上千冊適合兒童閱讀的繪本和故事書。
所有的物資,都由基金會統一打包,通過最可靠的物流,直接寄往“向陽小學”。
一周後,蘇晚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快遞。
那是一個大大的信封,裡麵沒有信,隻有二十三張畫。
畫是用最簡單的蠟筆畫的,畫紙也隻是普通的作業本紙。但每一張畫上,都畫著穿著新衣服、戴著新圍巾、在嶄新的圖書角裡看書的孩子。他們的臉上,都掛著太陽一樣燦爛的笑容。
其中一張畫的背後,用歪歪扭扭的鉛筆字寫著:“謝謝微光阿姨,我們不冷了。”
蘇晚拿著那些畫,一張一張地看著,眼淚,毫無預兆地,就掉了下來。
她沒有在直播間裡,煽情地講述這個故事。她隻是將這二十三張畫,拍了照,配上簡單的文字,發布在了基金會的官方微博上。
“這是我們收到的,最珍貴的謝禮。感謝每一束微光,是你們,溫暖了這個冬天。”
這條微博下,沒有喧囂的討論,隻有無數默默的點讚和轉發。
所有人都知道,“晚晚微光基金”,這束由無數善意彙聚而成的光,已經成功地,照亮了第一個需要它的角落。
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喜歡負資產女孩的算命直播日記請大家收藏:()負資產女孩的算命直播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