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墨冉應了一聲,便不再看他,指了指旁邊的一件白大褂。
“穿上,正好跟著去查房。”
這冷淡的態度,讓周圍的醫生們都向夏飛投來了同情的目光。
看來這個新來的,第一天就要領教陳教授的厲害了。
查房的隊伍氣氛凝重。
陳墨冉走在最前麵,步履如風,身後的一眾醫生噤若寒蟬。
第一個病人,是一位顱內動脈瘤患者。
陳墨冉翻看完病曆,頭也不回地突然發問:“夏飛,說說看,對於這個位置的動脈瘤,介入栓塞和開顱夾閉,兩種術式的選擇依據和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麼?”
這是一個很基礎,但又很考驗臨床思維的問題。
周圍的醫生都為夏飛捏了一把汗。
夏飛卻幾乎沒有任何思考,流暢地回答道:“報告陳教授。選擇依據主要取決於三點:一,動脈瘤的形態學特征,瘤頸寬的、梭形的,開顱夾閉更優;瘤頸窄的、囊性的,介入栓塞風險更低。二,患者的年齡和全身狀況,高齡或有嚴重基礎病的,優先考慮創傷更小的介入。三,載瘤動脈的情況和術者的經驗。至於優缺點……”
他條理清晰的將兩種術式的利弊分析得鞭辟入裡,沒有一絲錯漏。
陳墨冉的臉上依舊沒什麼表情,隻是不易察覺地嗯了一聲,繼續走向下一個病床。
第二個病人,情況更加複雜,是腦乾部位的膠質瘤。
“這個病人,術前評估的要點是什麼?”陳墨冉再次點名。
這一次的問題,比上一個刁鑽了數倍。
腦乾是生命中樞,在這裡動刀,無異於在刀尖上跳舞。
夏飛沉吟片刻,開口道:“除了常規的影像學評估腫瘤大小、位置、血供外,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進行功能磁共振成像和彌散張量成像,精準評估腫瘤與周圍重要的神經傳導束,如皮質脊髓束、內側丘係的關係,這是決定手術入路和切除範圍,最大限度保護患者功能的核心。”
他頓了頓,補充道:“另外,根據最新的研究,對此類病人進行術前基因檢測,判斷基因突變共缺失狀態,對於預後判斷和指導術後放化療方案,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這番回答,不僅精準,而且已經超出了常規臨床醫生的範疇,涉及到了最前沿的科研領域。
周圍的醫生們,看夏飛的眼神已經從同情變成了驚訝。
這個年輕人,理論功底紮實得有些可怕!
陳墨冉也沒想到,這個她眼中的關係戶,居然有兩把刷子。
“你說得有點道理。”
“不過你提到了功能磁共振,那我就問你,哈佛大學史密斯教授團隊去年在柳葉刀·神經病學上發表的那篇關於腦乾膠質瘤功能區定位研究的論文,其核心結論是什麼?這個結論,對我們眼前這個病人的手術方案,有何指導意義?”
此話一出,全場死寂。
這已經不是在考臨床知識了,而是在考最頂尖的文獻閱讀量和學術敏感度!
子刊上的論文,還是去年的,誰會記得那麼清楚?這分明是故意刁難!
所有人都認為,夏飛這次肯定要答不上了。
可是夏飛卻是笑了,因為他還真就看過,而且後來在有了岐黃問道殿後,還臨摹實驗了一下。
“陳教授,您說的是史密斯教授那篇關於利用靜息態預測術後神經功能缺損風險的論文嗎?”
“哦?你讀過?”陳墨冉這次真的有些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