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瑤深知,與顧淮之的相識相知相遇並非偶然,而是一係列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首先,在相識階段,蘇瑤對顧淮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被顧淮之獨特的氣質和才華所吸引,這種吸引力源於她內心對於優秀和獨特的追求。同時,顧淮之的微笑和眼神中透露出的自信和溫暖,讓蘇瑤感到一種莫名的舒適和安心,這也是她願意接近顧淮之的原因之一。
在相知階段,蘇瑤和顧淮之開始深入交流。他們分享彼此的興趣愛好、人生經曆和價值觀。通過這些交流,蘇瑤發現自己和顧淮之在很多方麵都有著相似的想法和感受,這種共鳴讓她更加堅定了與顧淮之建立更深入關係的決心。
而在相遇階段,蘇瑤和顧淮之的命運似乎被一種無形的力量牽引著。他們在不同的場合中偶然相遇,每一次相遇都讓他們對彼此的了解更加深入。這種巧合的相遇讓蘇瑤相信,她和顧淮之之間有著特殊的緣分。
總的來說,蘇瑤與顧淮之的相識相知相遇是一個充滿心理因素的過程。她的內心需求、對優秀和獨特的追求、以及與顧淮之之間的共鳴和緣分,都促使著她與顧淮之建立起了深厚的關係。蘇瑤還是用專業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再詳細分析一遍。
“我開始嘗試從心理學的角度去重新審視和複盤我與顧淮之之間的關係發展軌跡,這感覺就像是一場認知行為療法中的自我解構過程。
當我第一次見到顧淮之時,那種心跳加速的感覺至今仍然記憶猶新。現在回想起來,這種生理反應其實並非偶然,而是有著深刻的心理學原理在背後起作用。
根據心理學研究,當我們處於陌生環境中時,我們的鏡像神經元會被觸發,從而導致我們與周圍人的情緒產生無意識的同步。在那個瞬間,顧淮之整理袖扣時的專注姿態通過視覺刺激傳遞到了我的大腦中,激活了我大腦中關於“可靠感”的杏仁核記憶模塊。
這種首因效應在我們後續的交往中持續產生著影響,形成了一種光環效應。也就是說,因為我對他的第一印象是“可靠”,所以在接下來的接觸中,我會不自覺地將其他一些積極的特質也加諸於他身上,從而進一步加深了我對他的好感。
在後續的接觸中,“曝光效應”開始逐漸發揮作用,它像一把溫柔的錘子,慢慢地敲碎了我原本堅固的社交防禦機製。
每周三下午,我都會在圖書館的同一個角落遇到他,這種固定的偶遇就像是被設定好的程序一樣,一次又一次地重複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時空上的重複讓我對他產生了一種莫名的熟悉感,仿佛我們之間已經建立起了一種微妙的聯係。
而他對存在主義哲學的獨到見解,更是像一把鑰匙,恰好打開了我內心深處的認知之門。在我自我認同形成的關鍵時期,他的觀點與我不謀而合,這種“相似性吸引”讓我對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然而,這種吸引力並非僅僅源於表麵的相似,而是深層次的價值觀匹配。我們的大腦前額葉皮層在默默地進行著一場精密的計算,評估著我們之間的價值觀是否契合。當這種匹配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之間的吸引力就會變得愈發強烈。
當兩個人的關係逐漸穩定下來時,最初的理想化投射便會逐漸被“情緒聚焦應對”所取代。這意味著在麵對衝突時,我們不再像剛開始那樣隻看到對方的優點,而是開始更加全麵地認識和理解彼此。
在衝突中,我們的情感調節模式實際上是一種依戀損傷後的修複性對話。他的童年經曆導致他形成了回避型依戀,而我則是焦慮型依戀。這種不同類型的依戀在我們之間產生了碰撞,但令人驚訝的是,通過相互補償,我們竟然達成了依戀係統的動態平衡。
這種辯證統一的現象恰恰印證了親密關係中的相互依賴理論。在“給予獲得”的交換模型中,我們彼此給予對方所需要的東西,同時也從對方那裡獲得滿足。這種相互依賴的關係使得我們的自我效能感得到了共同提升。
最終,這段關係成為了社會心理學理論的一個完美注腳。我們在依戀理論的安全基地上,共同完成了自我概念的重塑。通過相互理解、支持和成長,我們不僅改善了彼此的關係,還讓自己變得更加完整和成熟。”
然而,就在蘇瑤滿心歡喜地以為這段關係會如同那平靜的湖麵一般,波瀾不驚地一直延續下去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卻無情地打破了這份寧靜。
那是一個看似平凡的日子,陽光明媚,微風輕拂。蘇瑤像往常一樣,滿心歡喜地期待著與顧淮之共度美好時光。然而,命運卻在這一刻悄然改變。
顧淮之所在的公司毫無征兆地遭遇了一場巨大的危機,這一突發事件猶如晴天霹靂,讓他猝不及防。公司的資金鏈斷裂,業務停滯不前,客戶紛紛流失,這一係列問題如同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壓在顧淮之的身上,讓他喘不過氣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麵對如此嚴峻的局麵,顧淮之深知自己不能坐以待斃。他必須全力以赴,想儘一切辦法來挽救公司於水火之中。於是,他開始沒日沒夜地工作,與團隊一起加班加點,製定應對策略,尋找解決方案。
隨著時間的推移,顧淮之的壓力越來越大,他幾乎將全部精力都傾注到了工作裡,與蘇瑤相處的時間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少。他們原本計劃好的約會一次次被取消,電話和短信也變得越來越少。蘇瑤開始感到不安,她不明白為什麼顧淮之突然變得如此忙碌,甚至連跟她說話的時間都沒有了。
在蘇瑤的內心深處,仿佛有一隻無形的手在攪動著她的情緒,讓她陷入了一種名為焦慮型依戀的漩渦之中。這種情緒就像一個隱藏在黑暗中的惡魔,悄無聲息地侵蝕著她的心靈。
隨著時間的推移,蘇瑤對顧淮之的關注與日俱增。她會不自覺地留意他的一舉一動,甚至會在他不經意間的一個微笑或一個眼神中尋找他對自己的感情。然而,這種過度的關注也讓她變得異常敏感和多疑。
每當顧淮之因為工作忙碌而無法及時回複她的消息時,蘇瑤的心中就會湧起一陣不安和恐慌。她會不斷地查看手機,期待著那個熟悉的名字出現在屏幕上。而每一次的等待都像是一場漫長的煎熬,讓她的心情愈發沉重。
同樣,當顧淮之稍微晚歸一些時,蘇瑤的腦海中就會立刻浮現出各種不好的念頭。她擔心他是不是遇到了什麼意外,或者是他對她的感情已經發生了變化。這些擔憂讓她無法安心,隻能在焦慮中度過每一個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