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的穩定讓生活有了更具體的盼頭。
不久後,誌遠和大麗在親友的祝福下簡單而溫馨地定了親,為這段跌宕起伏的愛情長跑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接下來,一個現實而迫切的問題擺在了眼前。
一天晚上,兩人回到老家吃飯,飯桌上,誌遠提起了這個話題:“爸,媽,我和大麗商量著,想在縣城買個房子。總租房也不是長久之計,想有個自己的家。”
大麗也點頭附和:“是啊,我們看了幾個樓盤,位置和戶型都還不錯。我們倆手裡都攢了些錢,湊一湊,付個首付應該沒問題,剩下的貸款慢慢還。”
秀玲和趙平安對視一眼,臉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秀玲放下筷子,擦了擦手,起身進了裡屋。不一會兒,她拿著一個有些年頭的紅色存折走了出來,不由分說地塞到誌遠手裡。
“誌遠,大麗,你們有這個打算,爸媽支持。媽這一輩子沒多大本事,也沒攢下什麼大錢,這點錢你們添上,到時候能少貸點就少貸點。”
誌遠看著秀玲手裡那本“沉甸甸”的存折,一時不知怎麼開口,他知道這裡麵是父母省吃儉用大半輩子攢下的辛苦錢。“媽,這錢我們不能要,您和爸留著吧……”
“拿著!”秀玲打斷他,語氣斬釘截鐵,“我們的不就是你們的?早點把房子安頓好,我跟你爸也早點安心。大麗是個好孩子,不能委屈了人家。”
大麗在一旁看著,心裡暖流湧動,她輕輕碰了碰誌遠的手臂,低聲道:“收下吧,這是爸媽的心意。”
誌遠看著母親殷切的眼神,又看了看身邊懂事的大麗,最終重重點頭,將存折緊緊攥在手心:“謝謝媽,謝謝爸。”
有了家裡的支持,買房的事情進展得很順利。
不久後,誌遠和大麗終於在縣城一個不錯的小區裡,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小家。
在當時,能進城買房的年輕人並不多,這也成了老趙家一件值得驕傲的喜事。
自從他們買了房,秀玲往城裡跑得突然勤了。
隔三差五,她就會提著大包小包出現,有時是剛蒸好的包子饅頭,有時是新磨的香油、新碾的小米,有時是應季的水果蔬菜……凡是家裡有的、她覺得好的,都想給兒子兒媳送去。
大麗每次都想留婆婆吃頓飯,哪怕歇歇腳再走。“媽,您來了就多待會兒,吃了飯再回去吧?”
秀玲總是擺擺手,利落地把東西歸置好:“不了不了,你們年輕人忙你們的,我跟你爸在家吃就行。看到你們好好的,我就放心了。”
她深知年輕人有自己的生活節奏和空間,自己年紀大了,不能常來添亂。
所以她往往是送了東西,在店裡或者家裡坐上一小會兒,看看兒子兒媳氣色如何,聊上幾句家常,便又匆匆趕回班車點,很多時候甚至連口水都顧不上喝。
這天下午,秀玲又提著一籃子土雞蛋和幾把鮮嫩的青菜來了店裡。
誌遠外出辦事還沒回來,隻有大麗在店裡照看著。
婆媳倆說了會兒話,大麗看著婆婆,臉上忽然泛起一絲不易察覺的紅暈,神情也有些扭捏。
“媽……”大麗輕聲喚道,聲音比平時低了幾分。
“哎,怎麼了大麗?”秀玲關切地走過來摸了摸大麗的額頭。“是不是不舒服?”